目前分類:不專業攝影觀念 (107)
- Jun 24 Mon 2024 12:51
雙機攝影出勤的需求選擇使用
- Jun 07 Fri 2024 19:06
從使用Nikon Z7 ZF看高低畫素和立體感
- May 30 Thu 2024 12:09
Leica脱坑半套的真像
其實有一些至交好友,都已經發現我的脫坑計畫,其實只有半套,應該是說它的不完全脫坑,只能夠脫坑相機的部分(不過也留有一台M10R,應該不會再入手Leica相機),脫不了鏡頭的部份,或許應該說萊卡的精華就是鏡頭,不是說Leica的相機不好,而是它的鏡頭更加的傑出、反而我覺得相機的部分雖然也很棒,但是總是少了一個味,話說網路上盛傳M12,要改成觸控螢幕、取消實體按鍵,取消實體用電子快門、防手震...等等,之前個人就有主觀的分享,這樣還是Leica嗎?這樣應該是一台無反相機吧!應該是說改到最後、只是為了迎合市場需求,反而失去Leica本身的特色,其實或許這樣對市場性來說是好的,但是對許多老玩家的心中,其實這樣的改變不一定是好的,但可以吸引更多的Leica新人加入,不過還有有一個好處就是,之後應該可以撿一些二手的m11或M10,我只能說時代的進步科技,科技的演變沒有好不好,只有喜歡不喜歡,只要負擔得起,其實都可以入手不管是什麼品牌,都好用的順手就好。
- May 28 Tue 2024 13:28
Leica先天的光學獨特性和後天軟體標準性
因為下雨所以無法出去拍照,所以把最近想了一些事情,思緒整理之後發表一些個人的看法,有關於最近我把萊卡M9P賣掉之後,寫了一篇悼念文,引起許多同好朋友的關切或者是想法或者是共鳴,其實老實說第三次使用Leica M9P了也賣掉第三次,這一次感觸是最强烈的,不過剛開始雖然有些失落,但在賣掉想法上拍攝上,其實比以前更開闊簡單自由多了,嚴格的說應該是沒有再繼續沉迷萊卡的顏色或者是說CCD的顏色,應該是說我自己也想開了,拍攝攝影的作品,不能夠只是在乎色調層次色彩,似乎構圖光線主題的情緒表現更加的重要,只要拍的好是不是用Leica好像就沒那樣重要,當然一部分也可以我用2400萬畫素的Nikon ZF也有差,因為它滿足了我對畫面質感的要求,而且價格也不會太員,雖然比不上徠卡但是最少也要超過60分,屬於一個及格的狀態,也讓我不用常再用測距式對焦拍攝,直接用EVF電子式觀景器在對焦上,其實變得更迅速更方便,也不用馬上依賴自動對焦轉接環,也讓我有一些時間可以等待第二代的自動對焦環,來實現更方便的拍攝方式,有時候放棄一些反而可以得到一些。
- May 24 Fri 2024 21:25
人文街拍的一萬小時定律
- May 24 Fri 2024 18:12
超大光圈和APO鏡頭差異選擇的主觀看法
可能有很多人被標題吸引點進來看的,其實這篇文完全没有說到任何數據、光學、照片,只是最近處理一些鏡頭的想法,籍此情形來分享一些個人主觀看法。Leica APO-Summicron-M 50mm f/2 ASPH鏡頭賣出,可以說是我最近賣出鏡頭裡面最心疼的一顆鏡頭,但是考慮到實在沒有很多時間拍照,一次也只能夠帶兩三顆鏡頭出去,與其放著不常使用,不如賣給常使用的同好朋友,反而更能夠發揮這鏡頭,不會一直放在防潮箱裡面可惜,但最主要的是我在鏡頭類列上做了選擇,不考慮以高畫質的部分作為考量,而是以大光圈模糊的淺景深做為拍照創作的主軸和手法,最主要的是其實以現在鏡頭來說除非放大很大,不然其實有一些差異的部分,如果不放大,在用好螢幕,純粹只是在社群媒體上面看到,其實差異不大加上軟體越來越强,有時甚至可以彌補光學上的不足。以下列舉個人的四種看法,以下評論無任何科學數據或實驗室資料,完全是個人不嚴謹的看法心得,完全不專業若有疏漏錯誤請前輩先進指導更正。
- May 23 Thu 2024 19:57
從LUMIX S9全片幅無反看小型化相機的市場賣點未來
數位相機發展到現在,有時候真的不是比功能技術規格,而是比創意賣點獨家,從Panasonic正式發表LUMIX S9,超輕巧全片幅無反相機,來看35mm片幅小型化相機的市場賣點未來,其實2020年擁有2400萬畫素的Sigma fp出現,就已經有這樣的小型化全片幅無反相機感覺發生了,但因為此機硬體上的一些外型功能的先天限制,加上轉接上也有一些限制和問題,雖然在當時Sigma fp這樣的產品,算是非常創新有賣點而且畫質不差,但是似乎沒有引起超輕巧全片幅無反相機潮流,一直到2400萬畫素的Sony a7c出現,其完整的無反相機功能,確有APS相機的大小體形,才真正的點燃起全片幅相機小型化的風潮,一直到現在2024年松下s9的發表,可以說,讓這股風潮但是繼續著壯大而且可能席捲市場,形成全片幅無反相機的成功顯學。以下評論無任何科學數據或實驗室資料,完全是個人不嚴謹的看法心得,完全不專業若有疏漏錯誤請前輩先進指導更正。
- May 09 Thu 2024 13:43
Leica m9p出售心得報告
- Apr 25 Thu 2024 19:54
淺談超大光圈的景深和散景之魅力
- Mar 29 Fri 2024 12:21
我常用的Leica焦段組合21mm50mm75mm主觀分享
- Mar 28 Thu 2024 14:47
18歲擁有萊卡是好還是不好?
- Mar 26 Tue 2024 18:50
人生旅程三次Leica使用感想
- Mar 19 Tue 2024 14:05
Leica M11是否要入手來看人和相機鏡頭的關係
自從Leica M11發表之後身邊的同好朋友,至少有超過10位以上,問我為什麼沒有入手或是要不要換M11之類,而這些同好朋友幾乎都已入手了,有的甚至剛入門徠卡就直上M11了,雖然數位相機是買新不買舊,不過老實說這台6000萬畫素的集最新科技於一身的M系猛獸,剛出來的時候確實有很高的慾望想要更換,因為它的硬體規格十分吸引我,但是時間久了以後連M11P都出來了,加上有資深的Leica朋友試用過發表他的心得,由此取得一些客觀的看法之後,就漸漸的就對這台相機沒有很大的興趣,因為想要和需要是不一樣的,一方面手上的M9P和M10R都很稱職提供我完全不同的二種徠卡特色,而我個人的覺得這台M11的相機性能有變得更好更强,但是似乎沒有變得更特別有趣,有很多的設計只是為了方便或提高規格而不是為了有特色,數位M機從底片M機接過傳承歷史傳奇的火炬,不過似乎科技感越來越強人文氣質越來越弱。以下評論無任何科學數據或實驗室資料,完全是個人不嚴謹的看法心得,完全不專業若有疏漏錯誤請前輩先進指導更正。
- Mar 01 Fri 2024 20:07
Leica老鏡三絕:層次、淺景深、色彩調性
- Feb 29 Thu 2024 18:31
Leica老鏡和現代鏡區隔差別不專業建議
自徠卡1925年推出35mm可互換鏡頭的底片相機於之後,20世紀中許多知名的照片或歷史畫面都是用Leica拍攝的,所以也造就徠卡測距式鏡頭在攝影的長河中有著一定的歷史定位,其中徠卡開發了許多經典老鏡頭設計如Elmar、Elmarit、Hektor、Summilux、Summicron、及Telyt....等等,加上M3、M4、M5、M6、M7、MP徠卡測距式相機的推波助瀾之下,Leica就被神話似一直到現在,在進入數位時代之後也一樣一些現代鏡Summilux,Summicron、Summarit、Noctilux....等等新鏡推出,再加上M9、M240、M10、M11數位M機的火上加油,徠卡的鏡頭相機在21世紀反而越來越火紅,也推出SL系列和Q系列等數位無反相機,其名氣熱度可以說不遜於Canon、Nikon、Sony的數位無反鏡頭相機,也吸引了許多同好朋友加入徠卡的行列,但有些同好朋友最不了解的就是Leica老鏡和現代鏡區隔差別,也常常讓同好朋友誤踩深坑的地方,一直想把這些差別文字化,這裡以個人的經驗粗淺的文字,簡單的區隔差別不專業建議,無任何科學數據或實驗室資料,完全是個人不嚴謹的看法心得,完全不專業若有疏漏錯誤請前輩先進指導更正。
- Feb 05 Mon 2024 16:38
我常用的街拍鏡頭,街拍中要換鏡頭嗎?
街拍鏡頭很多同好朋友會說,如果只能選擇一機一鏡出門拍攝,會選擇35mm小廣角鏡焦段,這個答案可能有一半的人會同意很多人都是這樣,因為這個35mm焦段不大寬不大窄,甚至大部分並不具備明顯的透視感和景深感,所以對比超廣角鏡或望遠鏡頭來說,其實35mm的在街拍構圖其實更加容易這個焦段拍攝出來的畫面不會有太多的失真,不用特地去找一個前景來搭配製造空間感或立體感,剛開始接觸街頭攝影時我也只用35mm,最早是用Summilux 35mm f1.4,也模彷許多大師前輩的作品,在全盛時期手上有六顆35mm小廣角鏡,但現在只剩下一顆八枚玉而且待售中,先說明不是35mm不好此文章不是要引戰或說35mm適不適合只是分享個人看法,以下評論無任何科學數據或實驗室資料,完全是個人不嚴謹的看法心得,完全不專業若有疏漏錯誤請前輩先進指導更正。
- Dec 30 Sat 2023 12:45
Leica超廣角快速對焦三大手法主觀分享
- Nov 14 Tue 2023 14:02
如果布列松如果還在世,他會用什麼相機?
- Sep 10 Sun 2023 15:17
拍照提高清晰度的十個小細節
- Aug 15 Tue 2023 13:56
外國的人文街拍攝影比較美?
相信許多同好朋友喜歡人文街拍攝影,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於外國的人文街拍作品的影響,有人說有一種迷思就是外國人文街拍照片大家是否感覺,不管怎麼拍用什麼相機鏡頭,好像大部分都很有感覺似乎國外的人文街拍都比較美,先撇開技術不說有人說在台灣卻只有某些著名景點比較有特色,也有人説外國人看台灣一樣有趣最主要的是文化語言的差異,不過說真的外國的文化的保存上十分用心,許多國家到處可以見到百年以上的建築,在台灣只能去古蹟才有可能看到或是有些古蹟翻新到不像古蹟,或是有很多著名的古蹟掛上了新招牌、解說牌、霓虹燈、監視器之類再加上大紅色的消防箱或消防器,一下字被拉回現實,所以同樣要拍"歷史味"台灣能拍的真的有限不及國外這我個人十分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