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使用Nikon Z7 ZF看高低畫素和立體感

 

       原本數位相機高低畫素的使用差別,一般比較直覺是在放大的細節層次上,而現在市埸上大部分以高畫素為主的相機設計方向,也有了一些改變不再高畫素為主,而我自己覺得現在的想法也有些不同,之前同時用2400萬畫素Leica m240和4000萬畫素Leica M10R之時,還有Sony A73、A7R3,反而没有如此强烈的感覺,就在去年2023年購入4000萬畫素Nikon Z7之後,今年2024年購入2400萬畫素Nikon Zf,最近又入手Sony A7C,搭配老鏡和現代鏡去拍測試,明顯感覺到高低畫素的使用差異,一些除了放大的細節層次之外的地方,而且自己畫素至上解像力第一的觀念,逐步的再更改再變化,也反應在我入手相機鏡頭的做法,逐漸朝向層次立體感的方向前進,而不是過多的細節銳度上,以下評論無任何科學數據或實驗室資料,完全是個人不嚴謹的看法心得,完全不專業若有疏漏錯誤請前輩先進指導更正。

 

        1975年,柯達應用電子研究中心工程師史蒂芬·沙森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數位相機,這台數位相機以磁帶作為儲存媒介,擁有1萬像素。記錄一張黑白影像需要23秒。這台「手持式電子照相機」的出現顛覆了攝影的物理本質。但柯達當時認為,數位相機的發展將威脅到公司賴以維生的底片事業,所以停止研發。時至今日,近五十年,科技日新月異,連手機都有一億萬畫素了,普通手機隨便都2000.3000萬畫素,而初級的單眼相機無反相機,都有2000萬畫素左右,所以現在高畫素、銳度、層次、細節都不是問題,反而是整體的明暗層次的接續感,還有立體感,比較重要是而且也是現在個人認為,是許多相機品牌廠商比較著重的地方,畢竟高畫素還是有它的先天限制,不可能無限制的往上加,除了更好的其他功能之外,包括畫面一些照片底片模式,本身基本的細節質感也必須表現出,來但這就不一定是高低畫素的問題,反而是相機品牌對於這個部分的理解,還有是否有改進,個人覺得是最大的關鍵在於相機品牌的想法。

 

        而且使用了Sony A73、A7R3,Leica m240、M10R,Nikon ZF、Z7,分別是2400和4000的數位相機之後,除了畫素上的差異之外,其實同品牌的每一代的數位相機,都有不同的改進,像Sony A72、A73、A7R2、A7R3,Nikon Z7,一直到手上的A7C、Nikon ZF,個人覺得似乎畫素不再絕對重要,而現在講求反而是一些質感,畫面的質感,我所說的就是在一些明暗細節轉折之處更順滑、微對比的部分變得更精緻,顏色的流暢度更自然,甚至有一些油潤感的感覺,呈現出更加的立體,以往個人認為在Leica上看到特殊畫面的質感,在如今的一些日系品牌上,也看到了,這種我個人認為獨特的畫面質感,直觀一點說其實就是立體感的意思,也可以稱作是將平面2D畫面,升級為3D畫面肉眼可見的感覺,而且是清晰明顯的感受到,之前有朋友說其實這些數位相機的呢,在每一代除了電子功能上會更加進步以外,在畫面的細微的部分做得更好,或者說調校的更好,除了原本畫面呈現出來的感覺之外,又加上了一些增強的部分營造出更強的現場感。

 

        前面講到的是高畫素低畫素的情形,其實在搭配鏡頭上也必須注意而且很重要,搭配的好互相輝映,搭配的不好互相毁滅,抵消各自的優點,所以基本老鏡比較適合搭配低畫素反而效果好,呈現出的質感流暢清新反而比較好,而不會因為畫素太高,而細節崩潰照片糊糊的,而現代鏡高低畫素都很適合使用,都能夠表現出不錯的質感細節和銳利度,當然一些老鏡的味道就表現不太出來了,其實這個有一好沒兩好,這看自己要的感覺,這也是我這一兩年來開始不太追求高畫素的原因,因為我覺得畫面的質感比高畫素重要,如果6000萬畫素、10000000萬畫素可以放到很大細節很明顯,但是如果立體感不足,我覺得對我來說其實也是沒有用,畢竟我不需要用到那麼高的畫素,反而是立體感多一點油潤感好一點,對我來說畫面更加的好看,有加分的效果,放在社群上反而更吸引人,而不是放到很大細節很明顯但立體感不佳。PS.我的經驗像Sony A72和A7R2就和A73、A7R3、A7C有明顯的不同,越新的機型畫面的質感更好,而Leica m240、M10R則是m240立體感本就就不錯加上濃郁的色調質感强,M10R雖然色調清新不濃郁,不過立體質感更强更乾淨,簡單的說M10R不用像M240靠濃郁的色調烘脫立體質感,Nikon Z7和ZF也有類似的情形。所以高畫素不一定不好低畫素不一定最好,必須看你的需求而定。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Nikon Z7 Nikon  ZF
    全站熱搜

    wangs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