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文街拍的攝影題材選擇上,寺廟的祭祀活動一直是我最喜歡的主題,而各式的祭拜、廟會、藝陣、開光....活動儀式,更是有著豐富的人文特色、肢體動作、眩麗色彩、傳統儀式,其中除了進香藝陣之外,最特別的當屬神明開光儀式了,之前拍攝過一次是為謝范將軍七爺八爺神偶開光點眼儀式,感覺十分隆重嚴謹,這次又遇到了一次神明開光點眼儀式,幾乎全程參于拍攝之時深刻感受到這項宗教儀式的特別。上網查資料發現開光點眼的民俗傳統來源於道教,乃是透過特定的程序儀式,並以口會咒語請來神靈以靈力進入神像或宗教藝術品內,主持儀式通常是道士居多。後來漢傳佛教為適應漢地環境,也吸收了神明開光點眼儀式,所以有的僧侶佛寺也會實行開光儀式,請佛菩薩以神力加持,在台灣不分公私場合只要是供奉的神像都需要開光點眼。另外像是建醮用的紙紮、王船或龍舟、供桌彩繪等,也會選定良辰吉時,並請道士或法師鄭重舉行開光點眼儀式。隨後佛教的傳人和興盛,逐漸成為佛教的一種儀式。所以目前開光分為「道教開光」、「佛教開光」,還有「陰陽師開光」、「堂口開光」等幾種開光方式。
神明開光點眼儀式上神像眼睛需點上硃砂,請神入宅但光開眼不夠還需要入寶儀式。入寶裡面有金、銀、銅、鐵、錫、珍珠、瑪瑙、五穀子,七寶放入神座,象徵值入五臟六腑,增強神力,早期開光儀式是活生生的虎頭蜂,這個步驟其實別有含意,放在祂的裡面有一個帶路的功效,就好像傳令兵意思,神明又分為文神跟武神,開光儀式自然也不同,像是觀音、媽祖等文神,值入金、銀、銅、鐵增強法力;武財神放入宗祠香灰,象徵獲得祖先保佑,財源滾滾;王爺、關公等武神,則是放進蜘蛛、蜈蚣、蠍子、 蛇、 蟾蜍、 五毒更顯威武。不過這次在現場神像已經用紅布先遮蓋,好像沒有入寶儀式只有開光點眼儀式。
完整的開光儀式有很多步驟:淨化、請神、發旨、發令、入神;再敕筆、敕鏡、敕雞、開光、發毫光。開光用的硃筆會加入雞血、鴨血,雞在東方通常象徵吉祥、起頭的祥兆,例如俗諺「雞鳴一聲天下曉」,就是希望此聖像從此可以神光普照、佛光普照;鴨則是取同音「壓」、「押」,代表此聖像可以鎮壓惡煞。道士、法師、製作神像的師傅,甚至是地方首長、地方耆老都可以主持開光儀式。在正式開光前,聖像、圖像都會用紅布先遮蓋眼睛,以避免邪靈入侵。接著再由負責開光點眼的人進行請神儀式,向在場所有神明秉告時間、地點、事由、即將祭祀的神明、表明祀奉的旨意。
開光需要用到開光鏡、開光筆,開光筆就是上面提及的硃筆,道士、法師會在開光鏡上面寫上開光符,在開光的同時,會以開光鏡反射太陽光照在聖像上,為的就是將神靈引進聖像內。開光點眼的同時,會一邊說吉祥話,每一個動作都有對應的吉祥話,可自行變通,並不拘泥。經過開光儀式的聖像即具備宗教的神聖性,已超越人為創作品,成為具有神祕力量的崇奉物,可接受信徒崇拜。因為假日大型寺廟常會有信徒或其它宮廟進香,這次恰巧見到整個完整的神明開光點眼儀式,因為是就近拍攝所以輕便為主,這次帶了Apo Summicron-M 50mm f2和Leica 16-18-21mm f4以及M10R一機兩鏡,大部分次50mm f2拍攝居多,最後完成開光儀式回駛才改16-18-21mm f4拍攝,在現場拍攝時現場有許多攝影同好加上信徒衆多拍攝角度難取角度,所以取景上位置的變化較為受限,但是因為整個儀式上的繁複流程加上神像以及道士、法器用具,祭祀用品、神明衣冠....等等,還有開光點眼完替神明戴冠穿衣,處處流露出信眾的虔誠和嚴謹的工序,展現出一幅幅臺灣在地民俗信仰的傳統習俗。技術資料:拍攝相機Leica M10R、A模式光圈先決快門1/30至1/4000,50mm f2光圈f2至f2.8、16-18-21mm f4感光度光圈f4至f5.6、感光度100度至1600度,拍攝DNG檔轉JEPG檔存銳化增加飽和度縮圖200K,全程手持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