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1120580.jpg

L1120582.jpg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籠底戲、掌中戲,相信五、六年級生許多人印象停留在雲洲大儒俠、苦海女神龍、藏鏡人主角名字中,再來就是霹靂布袋戲中的素還真、葉小釵、一頁書,其實布袋戲是在1750年代隨著閩南移民進入臺灣,其劇本以古書和演義小說為主至1920年代,多採以清末民初新著的武俠小說為題,表現手法重視各種奇特劍招與武功的展現為主。一直到二戰後的1950年代金光戲開始在中南部各地的野台戲中開始發展。除了在劇情上仍延續劍俠戲時期的武俠內容外,也開始新創劇情及主角。在戲劇之外的表現手法上,金光戲採用華麗的布景金光閃閃的戲服,並以燈光或其他特效來增加武打的效果。1960年代初期,電影戲院演出布袋戲相當普遍,野台金光布袋戲也仍是鄉村地區的重要娛樂之一,到現在霹靂布袋戲則是除了華麗的布景金光閃閃的戲服以及能做更多動作表情的戲偶加上了電腦的特效燈光乾冰和音效成為了大部分年輕人知道的布袋戲。

 

L1120952.jpg

L1120563.jpg

L1120566.jpg

L1120567.jpg

L1120570.jpg

L1120572.jpg

L1120573.jpg

L1120574.jpg

L1120577.jpg

L1120586.jpg

L1120587.jpg

L1120588.jpg

L1120593.jpg

L1120594.jpg

L1120595.jpg

L1120596.jpg

L1120598.jpg

L1120599.jpg

L1120600.jpg

L1120604.jpg

L1120605.jpg

L1120606.jpg

L1120610.jpg

L1120611.jpg

L1120617.jpg

L1120619.jpg

L1120620.jpg

L1120621.jpg

L1120624.jpg

高雄天宏園掌中劇團簡介:


天宏園掌中劇團成立於民國八十二年九月,是臺灣少數傳統布袋戲團之一,源自於福建,演出手法表演細膩,是臺北小西園掌中劇團第三代傳人,台北《小西園》第三代,為許王藝師之六徒。一九九五年民國八十四年,參加台灣省政府教育廳主辦之南區地方戲劇掌中戲比賽榮獲「團體優等獎」,葉勢宏亦獲「最佳主演獎」。 葉勢宏曾為行政院文化部古典布袋戲「人才培育計畫」之前場藝生,並擔任台南市「志開國小」、「永華國小」「台南監獄」、高雄市「正義國小」掌中戲之指導老師。多次受邀國立故宮博物院及參與重要國際性演出,表演足跡踏遍歐、美、德、法、澳、韓、日、中國北京、泉州、廈門、漳州浙江寧波等重要國家。

L1120632.jpg

 

L1120650.jpg

L1120655.jpg

 

L1120680.jpg

L1120681.jpg

L1120682.jpg

L1120687.jpg

L1120698.jpg

 

L1120709.jpg

L1120715.jpg

L1120723.jpg

L1120725.jpg

L1120739.jpg

L1120748.jpg

L1120749.jpg

L1120750.jpg

L1120754.jpg

L1120759.jpg

L1120761.jpg

L1120763.jpg

 

L1120770.jpg

L1120776.jpg

L1120778.jpg

 

L1120816.jpg

 

L1120818.jpg

L1120822.jpg

L1120824.jpg

L1120826.jpg

L1120833.jpg

L1120847.jpg

L1120859.jpg

L1120861.jpg

L1120862.jpg

高雄天宏園掌中劇團拍攝:


布袋戲在華人地區,以台灣的發展最為蓬勃。布袋戲在臺灣所扮演的角色,與宗教信仰、天地神人關係、經濟時令與文化價值的傳承相當緊密的關聯性。這次掌中劇團表演,這次帶了voigtlander vm 12mm f5.6、Leica Noctilux-M 50mm f/0.95 ASPH、Apo Summicron-M 90mm f/2 ASPH三支鏡頭,在實際拍上其實只有用到了12mm f5.6和90mm f2,因為在看表演無法隨意移動所以先進場等候,在未開演之前就先拍攝一些場景佈景以及工作人員,最吸引我的是天宏園掌中劇團的舞臺彩樓,雖然不大但小巧精緻中間主要表演的戲臺彩樓有上下二層上層為橫楣介於頂蓬和下棚之間的水平橫架,將彩樓分成上面的三光窗和下面供戲偶演出的下棚,可以支撐上層並懸吊裝飾物。三光窗:在橫楣上開了一扇小門、左右各一扇窗子,共三個採光口,其雕刻精細,可作高樓、高牆的布景,並可供戲偶表演跳窗表演的位置,底座:由幾根木條組成的骨架,用來支撐整座戲台,為了美觀起見,通常用一塊布將它 為了起來,所以又稱為「大圍」。有黑布遮蔽操偶佈父還有上面有天宏園掌中劇團字體的紅䋐布,整個做工雕刻精緻以朱紅和金黃色為主色雕刻出龍鳳各種瑞獸和羽毛書卷顯的非常古典,左右兩邊有兩座各四片的屏風,除了以朱紅和金黃色為主色外因為是雕刻花魚樹鳥,所以加上了一些綠色黃色青色點綴感覺更生動活潑,天宏園掌中劇團舞台看起來雖小但卻有巨大的藝術表演能量,除了先用90mm f2拍攝舞台和屏風之外也拍攝了部分舞臺後方的準備工作,坐回座位用12mm f5.6將掌中劇團舞台用超廣角的視角拍攝起來,因為衛武營本身是一個現代的超大型建築,在一角落有一座古典精緻的掌中劇團戲臺十分有反差感顯得突出而且有中西合併的味道,未表演時我就發現坐在第一排還是無法拍到戲偶的特寫,所以拍攝受到一些限制角度不多幾乎都是正前方,在表演到中埸時就想這樣拍角度太單調,就小心起身快速的走到舞台的左側順著光拍攝表演也運氣不錯,拍攝了一些後臺表演的實況很有臨埸感,最後繞到舞台右邊拍攝時逆光效果就不太好,大約拍了一小時左右技術資料:拍攝相機Leica SL2、A模式光圈先決快門1/60至1/1250,90mm光圈F2至F2.8、12mm光圈F5.6至F8感光度100度至200度,拍攝DNG檔轉JEPG檔無銳化增加飽和度縮圖200K,全程手持拍攝使用鏡頭:voigtlander vm 12mm f5.6、Noctilux-M 50mm f/0.95 ASPH、Apo Summicron-M 90mm f/2 ASPH

L1120881.jpg

 

L1120886.jpg

L1120898.jpg

 

L1120902.jpg

 

L1120904.jpg

L1120906.jpg

L1120909.jpg

L1120910.jpg

 

L1120914.jpg

L1120918.jpg

 

 

L1120928.jpg

L1120932.jpg

L1120933.jpg

L1120940.jpg

L1120948.jpg

L1120949.jpg

L1120953.jpg

 

L1120956.jpg

L1120961.jpg

L1120962.jpg

 

L1120969.jpg

 

L1120971.jpg

L1120977.jpg

 

L1120985.jpg

L1120986.jpg

L1120990.jpg

L1120993.jpg

L1120998.jpg

高雄天宏園掌中劇團心得:


掌中劇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的中國福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臺灣布袋戲學者吳明德先生在布袋戲名稱考述中以布袋戲之「布袋」是因早期單人式布袋戲肩擔戲演出時收放道具的大型布袋,此布袋在演出時可當作遮蔽主演身軀的布帷,可以讓觀眾留下鮮明的視覺印象,遂稱之為「布袋戲」而掌中戲此稱呼是業界布袋戲團普遍的共識,只有掌中戲稱呼才能強調主演的雙掌能夠「十指弄成百萬兵」「十指搖動古今事由」,將布袋戲的表演提升到藝術的層次,所以「掌中戲」這稱呼就成為布袋戲從業人員的最愛,而民間俗稱「布袋戲。辛丑年新春衛武營首演,雖然現場風很大但在場鄉親熱情捧場,掌聲滿滿也深深體會傳統布袋戲的經典古早味!不像金光布袋戲與電視布袋戲,有熱鬧的聲光效果,有著優雅古典的傳統布袋戲藝術,純靠口技的台詞和開場話和純熟的操偶技術讓布袋戲偶彷彿像人一般說學逗唱樣樣精通甚至有雜耍特技令人大開眼界。

L1120889.jpg

L1120890.jpg

L1120922.jpg

L1120923.jpg

L1120925.jpg

L1120926.jpg

L1120929.jpg

L1120930.jpg

L1120931.jpg

L1120942.jpg

L1120943.jpg

L1120944.jpg

L1120945.jpg

L1120946.jpg

L1120951.jpg

L1120591.jpg

L1120601.jpg

L1120603.jpg

L1120626.jpg

L1120876.jpg

L1120877.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angsir 的頭像
    wangsir

    wangsir的部落格

    wangs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