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知名的西市場,在幾年前曾經來過一次西市場L型本館,只有部分完工有開放參觀,西門路的正門還没有完工,前兩天有去其實有些認不出來了,整個西市場十分熱鬧許多人車來往,西市場位在台南中西區,1905年興建至今超過百年以上的歷史,曾經是南台灣最大的菜市場。在歷經多年的整體的古蹟整修終於完工,這次因為台灣設計展再度造訪,但這次去了西市場的台灣設計展之外,其實又再逛逛當年去過的西門布市,就在西門市場L型本館旁,於民國92年公告為台南市古蹟,是昔日為南台灣最大的市場,西門布市曾是台南最大布莊的集中地,也就是現在的西門布市,當年台南西海岸西餐廳,更是台南第一的相親餐廳,不少人都會選擇來這裡相親,相親完後就直接到一樓的布莊來做西裝和旗袍,然後再到裡面購買結婚要用的商品,最後再帶到中正路的金子街來選購結婚用的飾品,可以說結婚產業一條龍的概念,在幾十年前就有了也是台灣經濟起飛的黃金年代。
西市場分為好幾區。「L型本館」為歐風建築,帶有馬薩式屋頂、老虎窗;第一代建築為木造,因颱風毀損,1912年第二代改為鋼筋混凝土。一旁的西門布市,則有西門路的正門和小門可以進入,最早部分完工時只能從小門進出,當時西門路的正門仍未完工,西門路有個小入口,也可以到達西市場,右邊的西市場東翼棟,然後是左邊的香蕉倉庫,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中央棟和淺草新天地。整個布市其實就是一個室内的街道,呈口字型逛一圈很快就走完了,但仔細看許多歷史的痕跡,處處都是,而現在的西門布市除了布料零售以外,也有許多手工服飾的訂做店,從挑選布料到製作服飾都能一手包辦。但後來成衣產業發達後,買布的人就比較少了,可是現在又出現另一種布製的人口,像是花藝的設計,要用到布料的東西,或是場地的佈置等等,他們還是會進入到個市場來買布。成衣市場的進入導致手做服飾變得稀少,也使布市經濟逐漸沒落,從早期布市經濟興盛時進入商場需要人擠人到現在只剩下少數有特定需求的民眾才會偶爾進入,西門商場也見證了歷史的變遷。
前面提到成衣產業發達後,買布的人就比較少了,也直接導致人流少了,現在去的人有一半可以說是觀光的人,以前好像有計畫要整個打掉重建,但後來就變成局部的翻修,所以現在仍然是原始的結構樣子,老實說和幾年來的時候幾乎差不多,但也因為時代變遷而變的更有味道,內部濃厚的50、60年代的復古氣息與閑靜的氣氛,也使得這個布市在熱鬧的商圈旁,更加具有歲月的歷史輪廓,希望未來可以成為更好的觀光景點。而不是在内部做了三四個現代的藝術造景,就覺得是改造成功,其實時間久了新鮮度過了,許多人還是會忘了,也不是請一些網紅名人打卡PO網就行,運用原來的歷史加上現代的思維和科技的渲染,才有可能一直被紀住,而不是辦活動大家才會來,像是台南的美術一二館。新時代與舊風格的並存共榮,一直都是古都台南最大的優勢和特點,但有時候如果舊有的風格保存得不好,就勢必做出些改變,如此一來才能讓這一代和下一代擁有更美好的歷史存在。拍攝器材:Nikon zf、Leica M10R、Zeiss 15mm f2.8 zm、Summilux 21mm f1.4、Noctilux 50mm f1.2,Leica M10R拍攝DNG轉JEPG銳化,Nikon zf拍攝JEPG銳化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