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許多人自小不論在教育、家裡、廟中、書裡、電視上、關於神明參拜、靈魂鬼怪、習俗禁忌,討論地獄天堂的因果善惡循環,幾乎無時無刻的與人類相連,也因為牽連、嚮往、害怕死後的世界,而形成了許多的城市校園和寺廟田野的都市傳說,或是人們口耳相傳的妖怪禁忌,鬼神文化的信仰可以說無時無刻存在我們的生活中,尤其在新冠疫情之下,每日媒體公佈染疫死傷的數字,讓我們更直接感受生死的精神壓力和心理衝擊,在台灣經過許多外國人殖民從帝制走向共和獨立,成為一個開放多元的進步社會,台灣擁有更多的包容和空間可以探討這個生死的議題。所以不論在西方還是東方世界,許多鬼怪幽魂傳說、地獄靈異故事,在跨越時間起穿越時代以口耳記錄流傳,並以文學小記創作和戲劇表現呈現以及動態電影演出...等等,從有人類來一直對死後的世界充滿好奇恐懼或期待。
這次台南美術館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展覽,除了是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於2018年推出「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巡迴來台以傳統文物和作品來透過展示和陳列文字解說,來解析除了一般人傳統印象中的感覺並延伸至最新的影視流行文化,用簡單直白的方式透過文字表達、展品陳列、影音演出來介紹,長達幾百年來東方人對於妖怪鬼魂的害怕與好奇以及幻想,現埸展出的展品和影音,直接顯現出一般人心裡恐懼的驚嚇心理,這次展出日本和泰國以及中國的傳統鬼怪和地獄觀念傳說外,並由南美館展覽團隊規劃,也加入了臺灣藝術家作品,增添臺灣文化特有藝術視覺。
台南美術館: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展覽:台灣作品
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展覽展覽一共展出約170件作品,從展間出口的廊道展出藝術家蔡佳葳作品(香環咒)是由大型香環上面寫滿咒語加上光線,形成地上牆面空中出現三面立體的感覺彷佛置身於安寧之中,展覽入口則是藝術家顏忠賢老師(地獄變相),為這段特異試膽旅程掀開序幕。二樓高的布幕呈現恐怖的妖怪臉孔兩側以紅線藍線縫製的標語和娃娃十分詭意從中走入展覽,超大布幕呈現一個更大的怪物臉孔有一種強烈的壓迫感好像被注視著,,另一面則有超大布幕寫滿文字飛舞似的彷佛在吶喊掙扎,中間紅色像是巫毒娃娃的人偶形道具被捆绑,好像被施法人的靈魂連接在娃娃上,而後便可使用鋼針扎娃娃身上的任意部位,而被施法人將會受到同樣的疼痛。旁邊出口則有許多好似肢體不全的娃娃,散落、遺棄、堆放像是墮落的地獄意好似人間即地獄。一旁有台史博典藏的《十殿地獄圖掛軸》去材自民間信仰「十殿閻羅」的概念,意指人在過世後會歷經地獄十個閻羅王的審判才能投胎,還有近一百八十度的神明圖示影片配合音效氣氖十足。
台南美術館: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展覽:日本妖怪
第二個展場內的櫥窗可以看到日本經典的天狗、河童、甚至類似貞子....等妖怪面具和圖畫以及衣服。其實日本遠從江戶時期一直到現代可以看的到許多流行文化,在日本深受鬼怪文化影響,像是天狗、河童等妖怪面具都能看見。其實在日本民俗中的「鬼」並不是台灣人一般認為的「鬼魂」,而是指妖怪的通稱,像是日本動漫鬼滅之刃中的「鬼」,比較像是擁有特異功能會嗜血吃人肉的怪物。至於鬼魂,日本人多會以幽靈來稱呼例如貞子。對日本人而言,神明代表絕對的正面,而鬼則是代表地獄和黑暗的結合,會傷害吃人類的妖怪,就介於神跟鬼之間。凡是人類死後無形體的冤魂、修行成精的動物,甚至久置荒廢的廢棄物,只要是人類無法解釋,又看不見也摸不到的魔、靈、精、怪,全部統稱為「妖怪」。
台南美術館: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展覽:泰國女鬼
第二個展場內泰國展區可以看到一些繪畫作品,以及泰國最有名的降頭術,據說是從印度傳來的巫術,施術師會利用鬼魂、毐蟲、蠱藥等方式,達到目的,公認當中最厲害的術是所謂的「飛頭降」。在泰國以最經典的飛頭女鬼可拉蘇最出名,現埸的飛頭女鬼可拉蘇不但有實體模型用鋼絲吊起心臟(會發光)和肺肝、腸胃、消化道等器官,散發出妖異的光芒飄浮在空氣中。,會在夜裡四處飛並啃食人類的血肉,現物還有用繪畫、相關影視鬼片電影海報來介紹呈現。展覽中也有泰國一燈泡廣告以泰國知名鬼怪意象作為創意,輕鬆詼諧。展覽除有許多影像紀錄及片段外,也有梁廷毓的《斷頭之河》在田野調查上,梁廷毓訪問了兩百餘位桃園龍潭、新竹關西一帶耆老,他指出:向是連結現場的居民、社區,發現既有文獻無法回答的問題,那些在過去研究裡沒有被採集的資訊,並進入一個實質跨學科的討論。
台南美術館: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展覽:中國僵屍
最後展覽中最壓軸的就是,三隻超像的一比一真人太小的殭屍,可說是此覽的MVP,而且引爆社群上瘋狂打卡拍攝P圖的完行風潮,其實這類的殭屍形象之所以深印在大家的腦海中,和香港鬼片中林正英主演的《暫時停止呼吸》有直接的關係,也因為這部電影的走紅掀起一陣殭屍片風潮,後續拍了許多類似的作品,加深了一般人對於殭屍的傳統印象。而現埸的殭屍除了面目猙獰露出尖牙要瘋狂咬人的表情,舉起腐爛腫脹變色的雙手和長長的指甲非常恐怖,加上身著清朝官服戴官帽官靴,呈現跳躍姿勢活生生一個接一個排列向前,似乎要撲咬活人吸血的可怕動作超級生動。另外兩旁有臺灣藝術家陳云作品《好久不見(系列㇐),透過喪葬紙紮人偶各自「寄居」在一座透明植栽溫室裡,訴說自己的生活故事。另外一件非常吸睛的作品來自藝術家侯春廷的(傳遞),乍看薄如紙張的金紙,其實以陶瓷製作而成,但飛舞的姿勢十分飄逸完全完不出來是陶瓷材質。
台南美術館: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展覽:個人感受
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展覽時間很長,本來想等晚一點時間等熱潮過了再來看,不然看一個展覽光排隊購票就要2~3小時老人家實在没辦法,但因為7月要改成預約製只好先來看看,因為6/25、6/27開展人太多所以從6/28至6/30改成領號碼牌每一小時一埸,當天排隊領號碼牌購票花了半小時,因為是第二埸所以又等了半小時才進埸,每一梯次300人看感覺還可以不會太擁擠,在台南美術館2館:2樓展覽室E、2樓展覽室F、2樓展覽室G、2樓:展覽室H共四個展覽室,感覺主辦單位有用心在動線安排、作品安排、燈光佈置上,感受出主辦單位想讓來看的人不需此行,但雖然又邀請在地藝術家林羿綺、侯春廷、姚瑞中、張季雅、梁廷毓、陳云、黃千倫、蔡佳葳、顏忠賢參與展出。並有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之《十殿圖地獄掛軸》展出,但可能台南美術館行銷太成功吸引許多人,也太失敗讓大家只聚焦在僵屍上而忽略了其它地方,但其實展出的方式流暢簡潔,但有點讓吃重鹹的台灣人覺得不太過癮(大家可能以為是鬼屋來看刺激的),又間接反映出台灣人看展的水平和素養仍和國外不同。激進的自拍打卡PO網路社群還自備拍照道具,只好像用吸引人點讚眩耀似,而忽略展覽的訴求理念和細節,或許還要一些時間與教盲台灣人才能再進而不是嘩眾取寵。
這次原本打算帶一機三鏡,Leica M10R加上Leica Summilux 21mm f1.4、Summilux 50mm f1.4、Noctilux 75mm f1.25,一機三鏡來表現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展覽的感覺,本來想帶16-18-21mm f4比較方便,但考慮展覽很暗又不能用三腳架和閃光燈,大光圈和高感度成了唯一選擇,50mm f1.4則是用來拍局部中距離的效果,75mm f1.25則是專門來對付僵屍的專拍一些特寫畫面,後來又擔心21mm不夠寬,所以臨時多帶了voigtlander vm 15mm f4.5,結果在一些大埸景和空間感上表現的不錯,一開始我就是先用15mm f4.5和21mm f1.4先拍大埸景和空間感時四個展覽室拍完,才又從頭用Summilux 50mm f1.4,一邊看展一邊拍攝,到最後中國僵屍才換上75mm f1.25拍攝。因為有些文字解說加上太暗還要拍照所以没有全部把解說看完有些可惜。技術資料:拍攝相機Leica M10R、A模式光圈先決快門1/8至1/125,21mm f1.4光圈f1.4,50mm f1.4光圈f1.4至f1.4,75mm f1.25光圈f1.25,感光度1000度至1600度,拍攝DNG檔轉JEPG檔有銳化增加飽和度縮圖200K,全程手持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