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底片時代號稱日本有所謂的相機品牌四大天王,分別是Nikon、Canon、Pentax、Minolta均各自擁有完整的相機鏡頭系統,Minolta也是其中之一是日本鏡頭相機、攝影用品、影印機....等等商品先進製造商。於1928年於成立,1958年推出第一部單鏡反光相機SR-2。1972年與Leica合作發展單鏡反光相機鏡頭(Leica R4、RE...等等),1981年Minolta CLE推出,是第一部擁有鏡後測光圈先決及自動曝光功能的連動測距相機。同年Minolta X-700手動單鏡反光相機面世使用Minolta MC及MD鏡頭,1985年發表 Minolta Maxxum 7000(又稱為Alpha-7000)均使用A型插刀接環鏡頭不相容MC及MD鏡頭也停產,成為世界第一部真正的自動對焦單鏡反光相機領先同業。其創新手法讓Nikon、Canon、Pentax相機製造商馬上跟進,在當時銷售上取得十分豐厚的收益還有商業上的成功。2003年美能達正式與柯尼卡合併,成為柯尼卡美能達公司。2006年柯尼卡美能達宣佈退出照相機及攝影事業,並把其數位單鏡反光相機的部分資產售予索尼(Sony)。Minolta的前半段可謂風光無限後半段卻暗然失色,雖然積極創新但是後繼乏力在數位時代更是欲振乏力,最後退出相機領域也直接造成讓Sony竄出進而推出無反相機而形成主流,而成了目前三分天下的局面。而之前Minolta A系列單反相機最早在Sony接手之後,仍持續推陳出新發展一段時間也讓Minolta A系列鏡頭也火紅了一陣子,但隨著SONY A7系列無反相機熱銷佔劇主流A系列單反相機最後停產,A系列相機鏡頭瞬間失去了價值逐漸被淘汰,時至今日現在反而是最早被淘汰的MC及MD鏡頭,因為方便、便宜、品質好可以轉接無反相機反而火熱了起來,而除了35mm片幅無反相機外,有些MC及MD鏡頭甚至也可以用在無反中片幅相機上,使得價格一度水漲船高,特别是一些大光圈的鏡頭。以下評論無任何科學數據或實驗室資料,完全是個人不嚴謹的看法心得,完全不專業若有疏漏錯誤請前輩先進指導更正。
Minolta mc 85mm f1.7轉接FUJIFILM GFX50SII:外觀操作
Minolta 85mm f1.7規格有三個版本,1970年推出了全金屬扇貝對焦環(MC-II),1973年發布了部分金屬波羅對焦環的版本(MC-X)。1978年更新為MD塑膠波蘿對焦環外觀。這三個版本在機械上都非常相似,光學設計有些不同(有些資料說是相同),鏡頭外觀樣子小巧精緻質感不錯金屬接環很堅固,但整顆有點沉手做工非常扎實,而且經過了這麼多年使用手感依然是滑順細膩,對焦行程很短很好對焦速度快,尺寸大小比Summilux 75mm f1.4小三分之一,光圈環和對焦環阻尼適中對焦環和光圈環半格設計但檔位有些磨糊(最大光圈F1.7下一格有f2光圈但没標示再下一格是F2.8光圈),因為尺寸不大轉接中片幅的GFX50SII上操作對焦環光圈環拍攝重心十分穩定,不過可惜最近對焦距離只有1米,裝上FUJIFILM GFX50SII顯的小巧好上手,是先裝上MD-LM轉接環後再轉接LM-GFX使用(鏡頭裝上轉接環建議撥動光圈控制捍將光圈環縮至F16再裝上才可縮放光圈),加上遮光罩搭配機身都很相稱。Minolta MC鏡頭的組裝工藝非常好,此鏡頭大部分只是由金屬和玻璃製成,使用非常上舒適有質感尤其是原始金屬遮光罩也是。並輕許多比之前用的Helios 40-2 85mm F1.5差了一半的重量和尺寸。

Minolta mc 85mm f1.7轉接FUJIFILM GFX50SII:鏡頭規格
最大光圈:f1.7
最小光圈:f16
鏡頭直徑:71mm
鏡頭長度:62mm
鏡頭重量:455克
濾鏡尺寸:55mm
光圈葉片:6片
最近對焦距離:1米
f1.5光圈
f2光圈
f2.8光圈
f4光圈
f5.6光圈
f8光圈
f11光圈
f1.5光圈
f2光圈
f2.8光圈
f4光圈
f5.6光圈
f8光圈
Minolta mc 85mm f1.7轉接FUJIFILM GFX50SII:層次散景
雖然是支老鏡了但轉接FUJIFILM GFX50SII上成像非常不錯,呈現出一種柔中帶利的風格,只要對焦確實在F1.7最大光圈,畫面中心部分仍銳利但到四週就會下降邊緣有一點點暗角(有使用遮光罩),縮小光圈至f2.8會銳利暗角解像力明顯改善,而且層次質感細膩色彩清新淡雅,最大光圈f1.7雖然不是F1.4或F1.2超大光圈,但焦外的散景虛化暈染擴散有點點旋味,柔和迷人粉粉的很有自已的特色逆光也是很美,味道不輸F1.4或F1.2的大光圈鏡頭,和之前用的Helios 40-2 85mm F1.5渾厚深沉的層次色彩以及渲染散景不同,Minolta mc 85mm f1.7與當時同品牌的PG 58f1.2,號稱Minolta兩大標準神鏡實在名不虛傳。PS.網路資料 MD 鏡頭在發色較 MC 鏡為艷麗、反差較高,解析度高、抗耀光强不加遮光罩,亦不太會出現昡光、鬼影等比較像現代鏡風格,相對 MC 鏡色調較為淡雅、反差較低,解析度較低,抗耀光弱逆光時不加遮光罩容易昡光、鬼影,比較像老鏡的味道。
測試地點:大東公園 技術資料:拍攝相機FUJIFILM GFX50SII、A模式光圈先決快門1/30至1/2000光圈f1.7,感光度100至200度,JEPG檔RVP軟片LR調整縮圖200K,全程手持拍攝
測試地點:鳳山市埸 技術資料:拍攝相機FUJIFILM GFX50SII、A模式光圈先決快門1/15至1/1000光圈f1.7,感光度100至1000度,JEPG檔RVP軟片LR調整縮圖200K,全程手持拍攝
測試地點:駁二 技術資料:拍攝相機FUJIFILM GFX50SII、A模式光圈先決快門1/60至1/4000光圈f1.7,感光度100度,JEPG檔RVP軟片LR調整縮圖200K,全程手持拍攝
測試地點:雙慈宮 技術資料:拍攝相機FUJIFILM GFX50SII、A模式光圈先決快門1/45至1/2000光圈f1.7,感光度400至1600度,JEPG檔RVP軟片LR調整縮圖200K,全程手持拍攝
Minolta mc 85mm f1.7轉接FUJIFILM GFX50SII:個人看法
雖然之前有用過一些老鏡,但都以Leica居多其它品牌用過極少,反而是用了中片幅的FUJIFILM GFX50SII之後,反而開始賞試一些老鏡,加上網路社團分享讓我開了不少的眼界可有更多可以追求目標,最重要的是這些日製或蘇聯製以及東德製的老鏡,雖然生產時間久遠,在作工品質和光學表現上在數劇或成像上不如Leica、ADCK一些有名老鏡電影鏡,但其散景色彩和價格確是有特别之處外更是物美價廉,可以說樂趣加碼預算減碼有許多意外驚喜,而且一些35mm老鏡逆幅轉接在GFX50SII上更是不同於一般只用在35mm片幅的無反相機上,在空間層次色彩壓縮在中片幅上,呈現出不同於平常35mm片幅的韻味風格,可以說是玩膩35mm片幅之後的另一個好選擇。
Minolta的MC和MD鏡頭,其中Minolta MC系列當年有日本Leica之稱(也幫Leica代工),有很多鏡頭都涵蓋44X33中片幅數位相機,網路上有高手分享下入手Minolta mc 85mm f1.7,其實在入手FUJIFILM GFX50SII就一直再研究一些可以 用在 中片幅的老鏡,另一方面老是轉接leica想試試不同的風格,除了之前的蘇聯製Helios 40-2 85mm F1.5一直有在注意,遇到品項不錯而且價格OK就下手了,而Minolta mc 85mm f1.7則是在MC和MD版考慮,最後因為想要老鏡的味道而選擇MC版。Minolta mc 85mm f1.7以如此小的體積可以涵蓋44X33中片幅,可見早期老鏡用料光學之進步,雖然無法像現代鏡頭一樣層次銳利色彩分明,但其散發出的柔順淡雅確是現代鏡表現不出來的感覺,85mm換算乘於0.79等於67mm其實剛好介於50mm標準鏡頭和85mm望遠鏡頭中間,其實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焦段十分方便,加上f1.7換算等於f1.3在散景上更强烈,所以如果您在中片幅數位相機要層次銳利色彩分明建議用原廠鏡頭,如果要有韻味風格又要輕巧好帶Minolta mc 85mm f1.7是一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