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市場是許多民眾採買必去之處,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現在傳統市場為了防疫實施了分流採購和建立實聯制並且拉起封鎖線管制出入口,並且要求攤商與消費者全程佩戴口罩以免成為防疫破口,其實在許多高人流市場有許多人民眾貪圖方便從封鎖線下方進入,當然大部分的人都是守規定,其實有的市場雖有在營業但沒什麼人,而且攤位很少營業的更少,久而久之就沒什麼人會去就形成像荒廢的感覺,其中更不乏是在市區的精華地帶而且更是觀光地區,沒整體規劃甚是可惜無法像國外把傳統市場整頓的乾淨而且又是觀光景點,表現出臺灣的特色物產文化和菜市場的在地傳統。
南部這幾天陰雨綿綿幾乎沒有放睛的空檔,加上許多室內埸合不開放說實在真的沒地方跑更不用說拍照,然而菜市場不會令人失望,在市區有許多傳統市場,大家印象中好像菜市場都很多人,其實並不是有少數的菜市場是沒什麼人老實說可能攤商比消費者多,在沒有整頓和年久失修之下整個沒落,而且還是在市中心交通便利之處實在難想像,但它就是存在沒有整體規劃,在臺灣盲目的建設新的觀光建築和文創基地在美麗的外表以及藝術的文藻之下有許多是過度的修飾或破壞,在大把大把的銀子花在所謂的觀光文創上是否能建立起代表在地的文化特色,我想可以但只有一半,因為刻意跨張的硬體設施少有發自內心的軟體設計,使得許多觀光建築和文創基地空有軀殼沒有靈魂,無法吸引更多的人來觀光感受屬於正港的在地的文化特色,之前有提過其實傳統市場就是在地生活的縮影反映出當下當地的傳統文化。因為常常去傳統市場拍照看到許多菜市場沒整體規劃甚是可惜,更令人驚訝的是在市區觀光熱點,卻沒有像歐美日把傳統市場整頓的乾淨而且又是觀光景點,結合在地生活的傳統文化來行銷城市,所以事實證明只有建立維護獨特的在地文化特色才能吸引更多人來觀光定居。
這一次可以說是在市中心的傳統市場,其實之前來過許多次但有刻意的來拍攝,還被以為是來市埸監督的公務員,怕被誤會只好使出我的絕招跟對方聊天,這個菜市場從我有印象中都沒什麼攤商與消費者,平常只有早上有點人之後就幾乎空盪盪的,在市場內除了傳統的水果蔬菜攤位和魚肉攤商外,還有一些裁縫店以及雜貨店,其實不大但連著戶外不遠的露天市場反而大家喜歡去那消費,久而久之就沒什麼人會來室內傳統市場消費,這個市場雖然昏暗老舊但很有傳統味,少數的攤商仍在營業堅持的服務,在各個入口通道夾雜燈泡日光照明的空間刻劃出歲月的無情,隨意放置的保利龍、塑膠盆、推車、包裝盒,暗喻著靜止的時光,各式大小的招牌看板,古典樸實的字體圖案和尺寸材質反射出市場的悠久歷史。技術資料:拍攝相機Leica M240、A模式光圈先決快門1/15至1/125、光圈f0.95感光度200度至1000度,拍攝DNG檔轉JEPG檔無銳化增加飽和度縮圖200K,全程手持Noctilux 50mm f0.95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