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去屏東潮州,規劃了去三個地方,分別是驛前大和頓物所、屏東潮州戲曲故事館、潮州日式生活園區,因為距離所以先去了驛前大和頓物所,很久之前來過竹田車站,當時這個地方可以說和廢墟一樣,想不到事隔多年,在巧妙的構思設計下呈現如此不同的景觀,和高雄駁二類似,屏東驛前大和頓物所之前也是以近乎廢墟的樣子,前身為碾米廠有著80年的歷史,在原先斑駁的牆面攀沿的綠意銹蝕的鋼構下,建築成一座廢墟工業風格的文創咖啡廳,原有的破落水泥外牆充滿了塗鴉植物帶著歲月的蒼桑,正面大門、鐵窗、屋沿、角落綠意藤蔓延伸出創意的生命。
整個咖啡館呈現出廢墟工業風格,從外觀看十足十像廢墟,各式的塗鴉、雜草、鐵銹佔據斑駁的水泥牆,但走到正對竹田車站的大門,出現了現代的烤漆板、金屬玻璃搭配藤蔓植物的雅緻復古風很有特色,尤其是生銹的字體招牌和牆壁燈泡,突顯出一種文青的浪漫,進入一樓櫃檯後先點飲料,之後往內走經過二樓旋轉梯和小中庭時,被眼前坐位區的大中庭吸引,圍繞著大中庭有三個用玻璃隔成的坐位區,沒有停留一直走去第一個最開闊有縱深的坐位區,三張木質長桌配對椅子,在透空的天窗中撒落片片的陽光很舒服,享受些許陽光先拍了帶著綠意的全景,之後往右開門視覺或然開朗出現比剛才更開闊的眼界,幾顆綠樹穿越銹蝕的鋼架產生一種反差的互補,而擠滿青苔石頭的牆面襯著藍天,地上鋪著雜草碎石,點綴了各式的綠意有自然很鋼硬,微風吹動樹葉有股清新。
第二個坐位區用金屬圓桌互長方型的區域整齊劃一的有序排列,搭配斑駁攀爬植物的牆面和淍零的鐵窗,形成亂中有序的現代古樸質感,沿著水泥地達向第三個坐位區,角落芋頭葉雅緻脫俗,一座座水泥桌拔地而起粗曠中有一絲精緻和金屬灰椅毫無痕跡的溶在一起,將混凝土粗獷性質轉換成非常細膩的表現,曲面的落地窗無框一覽無遺,將整座咖啡廳儘收眼底,玻璃、鋼架、燈泡連結貫穿,將自然紋理和人造結構,牆面地上天花板不再上任何塗料或貼磚修飾,而是以最原本的簡單姿態呈現。擁有獨特的沈穩靜謐、精練不畏直接展露空間本質,有如一位大智若愚的長者,能給予來到空間裡的人安定感以及尋求自我的渴望。
最後回到小中庭,依著旋轉樓梯的綠樹植物,配合空間和光影,直接被轉換成渾然天成的魄力,吸引人琬沿而上,二樓空間在烤漆板和原來銹蝕的鋼構上混合穿插,結構造型非常簡潔點綴著植物和大中底的綠樹,加上高度看見更多銹蝕歲月毀壞歷史建設出這個寧靜、安祥、生命力的與廢墟共存的故事咖啡館。這次帶著一機三鏡分別是Leica M10R和16-18-21mm f4、Noctilux 50mm f0.95、voigtlander vm 12mm f5.6,本來怕12mm f5.6太寬所以帶了多帶16-18-21mm f4,結果只用了12mm f5.6和50mm f0.95,因為在屏東驛前大和頓物所室內不大用超廣角反而可以表現出寬廣的感覺,尤其是在室內往外拍攝時效果更好,而小中庭大中庭也是營造出風吹葉動的自然,再用50mm f0.95拍攝局部的效果,桌椅、植物、用具、燈飾,透過f0.95的淺景深,帶出空氣中的細緻質感,讓人彷彿身歷其鏡觸手可及。測試地點:技術資料:拍攝相機Leica M10R、A模式,12mm 光圈f5.6至f8,50mm f0.95光圈f0.95至f1.4,先決快門1/30至1/2000,感光度100至400度,拍攝DNG檔轉JEPG檔有銳化增加飽和度縮圖200K,全程手持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