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去屏東潮州,規劃了去三個地方,分別是驛前大和頓物所、屏東潮州戲曲故事館、潮州日式生活園區,因為在驛前大和頓物所和竹田車站逛拍太久,所以去屏東潮州戲曲故事館逛拍完屏東潮州戲曲故事館,就因事離開回家了,但幸好有去戲曲故事館,發現這是是一個很有特色的故事館,雖然佔地不大但整體的建築非常有歷史感,遠遠的就可以看到辦視度極高,位於車水馬龍的街道旁,顯得有些孤立感但散發出濃濃的藝術感,紅磚外觀經典雅緻而且喜氣十足。而館內也展覽著陳鍚煌老師的,「輝煌90 技藝傳承:陳錫煌的昨日、今日與明日」展覽,傳達生生不息、世代傳承的文化生命力。以平面的文字和立體的布偶以及動態的影音,表現出陳鍚煌老師的傳統技藝、文化傳承、藝術精神,是一個非常有藝術創新的展覽。
屏東戲曲故事館位於台灣屏東縣潮州鎮內,是一座以潮州戲曲特色為主的地方文化館,位於潮州鎮公所旁,會有定期的展覽其中包含歌仔戲、皮影戲、布袋戲...等耳熟能詳屏東在地之傳統藝術。而其建築也是相當有歷史的,原為日治時期的"潮州街役場",是潮州街的行政辦公中心有著超過一百年的歷史,於西元1916年興建並竣工完成,是在屏東潮州僅存見證歷史的官署建物,也是台灣至今少數留存之日治時期街庄役場歷史建築。潮州街役場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改做潮州郵局,後經屏東縣政府與地方討論,決定將此建築作為融入在地文化特色之戲曲故事館,並在2011年開始營運。展覽特色潮州為台灣的戲曲重鎮,明華園歌仔戲、蘇家班明興閣布袋戲、樂樂紙影戲團皆位於潮州,而屏東戲曲故事館之展覽以布袋戲、歌仔戲、紙影戲為主,融入在地戲曲文化資源。
屏東戲曲故事館建築風貌特色,十分古色古香非常有歲月感,是一百年前當時流行的紅色清水磚搭配西洋裝飾,此建築為為一樓式平房建築,是一棟清水磚砌搭配洗石子的日式建築,為左右對襯建築型式,正面向南,正面分為三開間,中央部退縮並設置雨庇作為入口,左右兩側則較突出。入口上方設有橢圓形線腳之氣窗,其上原為一方形牌頭,牌頭面施作橢圓形巴洛克式花紋,現已被改為半圓形排頭。左、右兩側為文藝復興樣式,以三柱為一組之托斯卡納柱式裝飾立面轉角,再以兩組柱式拖起一面山牆造型之牌頭。屋頂為黑瓦、台灣檜木和福杉構成。窗戶為平衡錘式之上下推窗。建築西側因都市計畫道路開闢拆除,而後依計畫道路邊界重砌。
這次帶了Leica M10R和16-18-21mm f4、Noctilux 50mm f0.95、voigtlander vm 12mm f5.6,本來怕12mm f5.6太寬所以帶了多帶16-18-21mm f4,結果只用了12mm f5.6和50mm f0.95,因為在戲曲故事館室內不大用超廣角反而可以表現出寬廣的效果,再用50mm f0.95以近距離特寫突顯出布偶、道具的精巧風格,主場地以紅白色為基調用文字繪畫,將陳鍚煌老師的一生經歷故事以平面帶狀形態介紹展出,並穿插動態影音和專用影片區做介紹,再點綴布偶、道具、戲台,籍由展示臺,呈現出一種精緻細膩的人生展演往,後走到第二場地則有更多的布偶、道具以及文字照片平面展示配上動態影音做介紹,讓整個展覽更加完整,加上戶外巨型的布條,完全顯現出陳鍚煌老師一代巨匠的磅礡氣勢。
測試地點:技術資料:拍攝相機Leica M10R、A模式光圈先決快門1/30至1/4000,50mm f0.95光圈f0.95至f1.4,12mm f5.6光圈f5.6至f8,感光度100度至400度,拍攝DNG檔轉JEPG檔有銳化增加飽和度縮圖200K,全程手持拍攝
1931年出生在臺北市大龍峒,陳錫煌因父為入贅,約定其從母姓陳。其家中為布袋戲世家,祖父是「華陽台」班主許金木,外公是「樂花園」班主陳阿來,父親是「亦宛然」班主李天祿。
1953年陳錫煌組織「新宛然」布袋戲團在大臺北地區巡演,享有一定名氣,而該團在1970年解散,陳錫煌回「亦宛然」擔任二手。[3]1978年擔任「小西園」二手。
除了演出,陳錫煌亦致力於教學,例如:1984年起,與李傳燦、林金鍊開始到板橋莒光國小教授布袋戲,[3]1987年至臺北平等國小教學。[4]
1992年起,參與《戲夢人生》等多部電影演出。
2001年獲邀進入「台原偶劇團」工作,曾與該團多次出國巡演。
2009年自行成立「陳錫煌傳統掌中戲團」。
2007年獲中華民國資深青商總會第十四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
2009年獲文建會頒布「重要傳統藝術布袋戲類保存者」證書
2010年獲臺北市傳統藝術藝師獎
2011年獲文建會頒布「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證書
2012年獲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
2019年獲頒第二十三屆臺北文化獎
2020年獲頒第三十九屆行政院文化獎
屏東戲曲故事館
電話:08-7882371
地址:屏東縣潮州鎮建基路58號
營業時間:AM9:00-PM17:00
休館日:禮拜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