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因為先民祖先大多來自大陸,古早人用黑水溝形容台灣海峽海象凶惡,冒著生命危險渡過黑水溝的先祖們,在面對陌生的荒野大地時努力的工作,但是各種挑戰才真正開始。不過在先民打拼之下在短短三百年的時間,臺灣這片荒沒之地變成豐饒樂土曾被譽為福爾摩沙美麗之島的意思,更成為放眼全世界在華人歷史上近代化腳步最快的地區之一,但因為如此所以先民祖先為了平安順利會將家鄉的神明帶來臺灣供奉,乞求風調雨訓健康平安萬事如意,之後神明落地建廟祭祀加上分靈造就了臺灣寺廟眾多的現象,而且大小廟宇逢神明誕辰、成道日,一年到頭都有不同規模的繞境、進香、刈香等祈福活動。廟會遶境的區域,往往呈現該廟宇的祭祀圈或信仰圈,而莊廟回人群廟廟或分靈廟前往祖廟謁祖,則代表不同廟宇的互動關係。在廟會活動中、除各廟宇神轎外,會有報馬仔、神將、什家將、八家將、官將首、舞龍、舞獅、藝閣,常綿延數公里之長。各藝閣、陣頭除職業表演團體外,仍有相當數量由各地方民眾組織而成。目前亦有各陣頭資深藝師前往國中、國小、大學或社區傳授宋江陣、官將首、什家將、八家將等傳統民俗陣頭。
臺灣的廟會非常之盛可以說在假日就會有活動,廟會,又稱為廟市或節場是指在寺廟附近聚會,進行酬神、競技和表演等的活動,是漢字文化圈傳統的節日慶典。現代廟會主要在神明聖誕期間舉行。在南臺灣盛行王爺信仰,廟會常結合王船醮儀舉行,如著名的南瀛五大香、東港迎王平安祭典,南鯤鯓代天府逢王爺誕辰則有連月的進香熱潮。以文藝遊行為主,廟市為輔。文藝表演主要為鑼鼓腰鼓、張燈結彩、舞龍舞獅、古裝遊行等。早期的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而後來演變原屬於民間信仰的酬神活動,紛紛與佛道兩宗教互相結合,使廟會成為重大的宗教節日活動。但同時,在各地方不同的廟會上,亦有祈子、祈福求財、求醫祛病、卜問吉兇等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廟會就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會有商人販賣民間玩具和小食,使這些活動中的商貿氣息隨著群眾性、娛樂性的加強而相應增加,因此廟會又稱為廟市,成為中國市集的一種重要形式。後來又在廟會上增加娛樂活動,如雙簧及高蹺等。自此逛廟會成了人們過年不可缺少的活動。
拍攝這次的廟會活動其實是個意外,整個活動十分盛大本來以為只有上午這場就結束了結果一直拍從上午、下午、晚上拍了三個時段,剛開始是想去蓮池潭哈囉市場逛逛拍一些街景人物,拍完去吃中餐恰巧看到左營城煌廟擺起了香案,看見了廟宇神轎、神將、舞龍、舞獅知道這不是普通的廟會,是一場大型的廟會藝陣,剛好帶著Noctilux-M 50mm F1.2就直上拍攝看看日光下的效果。本來想拍完這就結束了大概二十分左右看到大家就上車離開了,之後我回程路上時又看到有廟會而且更盛大加上之前的廟會藝陣超壯觀,看到此盛況不拍實在難過,所以拿著相機一直拍攝,這次就先繞行看了一遍地形、道路、寺廟的位置,從在地的祭拜寺廟開始往外道路上沿途的先拍攝一次,之後再回到寺廟等待所有的民俗陣頭,依序的經過表現,足足拍了近一個小時才結束,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三個舞獅藝陣,因為造型不似常看到廣東獅的模樣,比較像臺灣本土的傳統舞獅,除了以青綠色為主色加上紅黃藍點綴的獅頭獅身,最特別的是長長的鬍鬚隨著舞動而旋轉十分有動態感,而另一個特別的是在舞動時獅嘴上下開合會發出類似竹子敲擊的聲音非常奇特第一次看到,最後在三鳳宮拍攝晚上的時段才結束,整個活動到晚上近十二點左右才結束。
拍攝過多次廟會這次是第一次用Noctilux-M 50mm F1.2加上SL2拍攝,本來入手50mm F1.2一直用M240拍攝測試,那天剛好可以試試看搭配起來的效果,而且比較特別的是剛好從白天拍攝到晚上,在藝陣靜態時近距離拍攝時幾乎都用光圈F1.2拍攝居多,藝陣動態移動時或拍攝中距離時會考慮到景深的情況所以用F2或F2.8拍攝居多,並且遇到明暗光差太大的地方,則以亮部加一格曝光再加上後製,50mm F1.2加上SL2拍攝顏色層次雖然鮮豔但有點舊舊的味道,好像用舊顏料畫在新畫布上的感覺,是一種新中有舊舊裏有新很有藝術的經典風格很耐看,是用其它現代鏡或其它的50mmf1.0、50mm f0.95、75mm f1.25夜神中看不到的,技術資料:拍攝相機Leica SL2、A模式光圈先決快門1/15至1/16000,光圈F1.2至F2.8感光度200度至800度,拍攝DNG檔轉JEPG檔有銳化增加飽和度縮圖200K,全程手持拍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