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408457.jpg

 

這篇文章其實在很久之前就一直想寫,但想了許久一直沒有整理出一個頭緒,因為此文有些矛盾的地方(尤其是對我自己),也一度寫又刪刪又寫一直沒有個定案,這次和同好朋友聊天之後想了幾天,整理了大概的脈絡寫下此篇文章,以下評論無任何科學數據或實驗室資料,若有疏漏錯誤請前輩先進指導更正,完全是個人不嚴謹的看法心得,完全不專業若有疏漏錯誤請前輩先進指導更正。話說Leica的光學機械品質無庸置疑可以說是在業界數一數二,從最早的螺牙相機至M型相機到R式相機一直到現在的SL系列相機,一代比一代更強、鏡頭也越來越完美,但似乎有些同好朋友,比較專注在研究它的數據規格(我有時候也會這樣XXXDDD),使的有些相機鏡頭成了藝術品或收藏品了失去了它原有該有的功能,雖然Leica的相機鏡頭確實有工藝品或藝術品的等級,我自己也有收藏但我會輪流的用這些相機鏡頭。

 

M2408501.jpg

 

從年輕時進入攝影的世界,不知不覺的已經幾十年了,拍過許多題材用過許多攝影器材,久而久之對攝影題材有了比較主觀的看法,只拍喜歡的不拍流行的,對攝影器材則是更主觀的挑選而不是看別人用什麼或流行什麼,但有關於相機鏡頭的數據規格一直讓許多同好朋友特別重視並刻意研究,但這不是不好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拍攝好的攝影主題必須要好的相機鏡頭是必須的,但如果太過於要求鏡頭解析力、散景景深、明暗對比、層次暗角、紫邊光斑,相機的高感光度、雜訊抑制、快門速度、連拍張數、超高畫素、色彩規格要完美其實有些本末倒置,因為以上這些數據規格,只會增加你照片的質感層次但不會增加作品的感覺內涵或故事性,年輕時對於MTF的曲線,鏡頭的分辨率、反差等數據量化,鏡頭的最佳光圈、鏡頭的最大光圈,鏡頭的反差分辨率,也曾經詳盡研究也測試要將相機鏡頭發揮到極限,但經過了幾十年後了我發現我錯了,因為最好的照片不是鏡頭的分辨率反差多好、鏡頭的最佳光圈最大光圈是多少、鏡頭的反差分辨率有多高,真正好的照片是用心去拍有內涵的會說故事的。瑪格南的攝影大師Alex Webb,在二、三年看到網路上介紹它的作品和想法以及它的器材,它用的是二台Leica M240和28mm f2.8 、35mm f2、50mm f2可以說是普通的徠卡相機鏡頭,但看過他的作品你會對他銳利的觀察用心的規劃拍攝的作品,可以感到他的專注創作和藝術涵養,表現在他的作品上。

 

L1004122.jpg

 

以前為了拍一張完美的照片上山下海枯待乾等最美的一刻,但現在我發現一張完美的照片已經無法滿足我的感受,我現在想的是一系列會說故事的畫面,所以很少隨意的去拍照而是花時間研究主題再去拍攝,讓每一篇文章不只是文章而是一個故事或一個旅程,所以相機鏡頭的理性數據和感性的抽象界線是什麼呢?其實是攝影者的心你的心會引導你如果你真正想拍好照片或說一個故事的話。而不是研究規格數據就會產生好的照片,因為好的故事不在理性的數字數語中。年輕時看過許多攝影家、攝影大師的作品像布列松、原直久、安塞亞當斯、前田真三、野波浩....等等去思考、學習、模彷、拍攝,但漸漸的我不太看攝影家、攝影大師的作品,因為沒有辦法給我更大的感動,反而回過頭來看以前學畫畫接觸的藝術大佈畢卡索、印象派梵谷、莫內、野獸派馬蒂斯甚至張大千、齊白石、陳澄波,從他們的畫作、生活、經歷去感受吸收藝術的養分,攝影是一種平易近人的藝術創作,因為科技的進步讓它不在難以學習,回想以前學習攝影基本的光線、構圖、測光、光圈、快門、底片紥實的基礎,讓自己可以容易進入拍攝的主題場地,讓自己的生活、經歷以及技術成就更多好的作品

 

 

M2408389.jpg


前面說了一大堆要說一個觀念就是人用相機鏡頭不是相機鏡頭用人(雖然我有時會化身器材黨RRR),我也常常測試一些相機鏡頭但不是要測試它的能耐而是找出它的個性特色運用在拍攝上,相機鏡頭的數據顯現的是科學上要表達的極限和規格,但不是人在用相機鏡頭拍攝出心中意念風景嗎?年輕的時候曾在書上看過一位外國的時尚攝影用著破舊的相機二手的鏡頭和傳統底片但加上用心的觀察極佳的創意,拍攝出一張張動人的作品。所以相機鏡頭只是工具再好的器材若沒有觀察和創意以及日常的藝術涵養吸收,只能拍出一般的好作品拍不出好的心新品,大家說是嗎?僅以此文送給喜歡創作的同好朋友共勉之。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Leica數據理性 感性抽象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angsir 的頭像
    wangsir

    wangsir的部落格

    wangs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