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ca Hektor 125mm f2.5這支老鏡頭因為可以成像圈可以涵蓋到底片中片幅6x6的尺寸,所以一直有在注意挺久了,印像中一開始大約在4至5年前價格大概是1萬多元(沒有任何接環和轉接環),然後今年約在二至三個月前在拍賣上看到是四萬多元,但是有附了一個超大型的濾鏡轉換組和Visoflex以及轉接環思考了許久没入手,最近看到上這一隻是20000多元(有附哈蘇轉接環),因為一直都有在注意所以沒有想很久就下標了,準備用來轉接Leica M10R和GFX50SII以及Sony A73三台相機上,這支老鏡系統在Leica是很特別的存在,既不完全屬於M系統也不是R系統,可以說是遊走在M和R之中的Leica特殊鏡頭系統,有著M卡口的特色外觀,確有R系統的結構,Leica Hektor 125mm f2.5是萊卡在1954年生產製造,主要是是配合Visoflex使用可以在Leica M系列底片相機實現像單眼相機的方式取景拍攝,可以說是Leica R系統的最初概念實驗款式,而且相關的觀景窗、Visoflex、增距延長管、轉接環....等等配件相當多,可見當時萊卡重視的程度,以下評論無任何科學數據或實驗室資料,完全是個人不嚴謹的看法心得,完全不專業若有疏漏錯誤請前輩先進指導更正。
Leica Hektor 125mm f2.5 轉接 FUJIFILM GFX50SII:操作使用
Leica Hektor 125mm f2.5 這顆鏡頭只生產了約三仟多支產量算不多,到現在已經近70年的歷史了十分的古老,是一支單層鍍膜的人像攝影鏡頭,最特別的是光圈葉片超過20片縮放呈現圓孔狀使得散景柔順自然,光圈環阻尼適中檔位明顯屬於前置式設計方便使用,光圈一格式的設計但不是等距間隔檔位,從最大光圈至最小光圈每一格的間隔不太相同,原廠的前後蓋與遮光罩的巧妙設計可以收納結合成圓筒狀十分方便攜帶與收納,是Leica早期造鏡工藝的產品傑作,圓筒型金屬遮光罩有刻字很有質感,遮光罩有溝槽可以直接轉動卡入鏡頭上的金屬卡點也可以反扣在鏡頭上,遮光罩的卡榫設計的很巧妙是斜溝槽是套入之後往上轉剛好卡住,反之往下退出,可以看得出早期鏡頭加工工藝的巧妙,用最簡單的設計來創造出最好用的功能,整支全金屬作工紮實呈現出精巧沉重的工業藝術風格。因為法蘭距結構的關係所以用了原先配的哈蘇轉接環加上哈蘇轉接Nikon再轉接Nikon轉接GFX轉接環才能使用,總其用了三種轉接環才能在FUJIFILM GFX50SII上使用,實在超誇張第一次遇到如此麻煩的鏡頭,因為是轉接 FUJIFILM GFX50SII上所以雖然轉接起來有些長,對焦環轉動到最近對焦距離的時候會增加大概3分之1的長度,但拍攝重心上仍十分穩定,整體感覺很沉重很有份量,對焦環阻尼適中手感柔細滑順非常好操作但開頭從無限遠轉會稍微有一點點緊。老鏡的鍍膜顏色很淡,買老鏡的時候其實多少鏡片都會有一定的擦拭或是磨損,除非顧得很好或是沒有在用 鏡片的狀況才有可能是很完美。
Leica Hektor 125mm f2.5 轉接 FUJIFILM GFX50SII:鏡頭規格
上市時間:1954~1963
鏡頭焦距:12.5cm (125mm)
鏡片組合:3 組 4 片
最大光圈:f2.5
最小光圈:f22
濾鏡尺寸:E58
鏡頭重量:125克
最近對焦距離:1.2 米(4 英尺)
光圈 f2.5
光圈 f2.8
光圈 f4
光圈 f5.6
光圈 f8
光圈 f11
光圈 f2.5
光圈 f2.8
光圈 f4
光圈 f5.6
光圈 f8
光圈 f11
Leica Hektor 125mm f2.5 轉接 FUJIFILM GFX50SII:色調層次
Leica Hektor 125mm f2.5是資深老鏡,125mmf2.5的規格換算約98mm f1.8左右,有著標準的老鏡風格,因為單層鍍膜所以大光圈F2.5至F4時會呈現低反差度色彩柔淡,但在F5.6時呈現出高解像力和對比度,對於光彩質感有一種渲染的感覺,隨著光暈營造出靈氣般的刻畫很迷人,但亮部也容易有光暈霧氣,所以避免光線直射建議加上遮光罩避免雜光,亮部曝光不要太亮不然的話會容易產生霧化(有些像聖光但没那樣嚴重)。1954年生產的Hektor結構雖然簡單,但拍出來的效果,比現在現代鏡頭可以說一點都不遜色。這支老鏡因為有20片光圈葉所以光圈收縮都是呈現圓形片,所以連帶景深的味道是粉化柔細感不會像Noctilux那樣誇張厚重的感覺十分耐看,如同水彩畫般的水亮色調散景令人陶醉,但在光線充足的時候建議可以縮光圈至F4和f 5.6,解析度會提高不少層次也會更加豐富,最厲害是它的成像圈可以涵蓋到底片中片幅6x6的尺寸十分驚人,所以轉接GFX幾乎完全無暗角和完全無黑角,是這支Leica Hektor 125mm f2.5令人讚嘆的地方,並且於中焦位置有一種柔利成像以及清晰的表現實在看不出是近七十年的老鏡,而且轉接無反中片幅的 FUJIFILM GFX50SII,近距離呈現出邊角的渦旋景深很有魅力,加上扎實的手感和沈實的重量,絶對是值得收藏玩味的Leica老鏡頭。這個四片三組的設計解析力和表現力以現在的標準來看仍不落下風,而且高光位還要紫邊不明顯實在厲害。1954年代的鏡頭有這種實力,難怪一大堆同好朋友會一直追捧Leica老鏡。可惜最近最近距離只有1.2米沒有辦法更近的不然散景應該會更特別,有時我在使用的時候會轉到最近對焦距離,然後再以最近對焦距離來構圖拍攝,呈現最近的散景模糊效果,會有一種遊走於迷幻和現實之間的散景味道。
測試地點:雙慈宮 技術資料:拍攝相機FUJIFILM GFX50SII、A模式光圈先決快門1/45至1/16000光圈f2.5,感光度800度,JEPG檔標準模式LR調整縮圖200K,全程手持拍攝
測試地點:內惟藝術中心 技術資料:拍攝相機FUJIFILM GFX50SII、A模式光圈先決快門1/60至1/16000光圈f2.5,感光度400度,JEPG檔標準模式LR調整縮圖200K,全程手持拍攝
測試地點:菜市埸 技術資料:拍攝相機FUJIFILM GFX50SII、A模式光圈先決快門1/15至1/4000光圈f2.5,感光度1000度,JEPG檔標準模式LR調整縮圖200K,全程手持拍攝
測試地點:鳥松溼地 技術資料:拍攝相機FUJIFILM GFX50SII、A模式光圈先決快門1/125至1/16000光圈f2.5,感光度100度,JEPG檔標準模式LR調整縮圖200K,全程手持拍攝
Leica Hektor 125mm f2.5 轉接 FUJIFILM GFX50SII:個人看法
此鏡據說至少從1950年初就開始發展,但是一直沒有官方的介紹,直到1954年的Photokina上才推出。是leica 的135mm全片幅鏡頭,需結合Visoflex才能使用,也讓M機有單眼反光相機外觀和操作取景的感覺,但無法使用在無Live View 對焦和EVF的數位M機上使用。不過因為此鏡的法蘭距很有彈性,所以就算放上hasselblad 6X6的中片幅底片相機都可以對焦至無限遠。實在是一支很特別的老鏡,整體有一種經典的鍍鉻質感,是有著純綷只有玻璃和金屬結構元素的光學工業藝術品。除了只有玻璃和金屬結構的質感外觀,早期單層鍍膜和鏡片更是其中的特別之處,低反差如墨畫似淡雅清新,低彩度像水彩畫渲染細膩,如同古早味的食物没有太多的人工調味,只有時間燉煮散發出純綷的自然韻味,和現代鏡好像是加了許多人工添加調味,標準化的高反差高解像力低色散風格,完全是不同的感覺,配合富士的色彩十分搭配,也讓我體會到一樣都是老鏡,日系的老鏡也是非常的有味道,但比較起Leica的老鏡則少了一種浪漫典雅的細緻氛圍。
Leica Hektor 125mm f2.5 轉接 FUJIFILM GFX50SII:轉接環
Visoflex 系統是 Leica 要突破 L39 螺紋相機與M測距式相機先天最長只能到135mm鏡頭的限制,所開發出來的一整套專用的系統。主要的反光鏡裝置,有Visoflex I、II、III三代可搭配不同的觀景器(直立式、斜角式、眼平式)。不同鏡頭有不同的接環搭配其實很麻煩,是Leica為了增加L39 螺紋機與 M 機長焦鏡頭的使用性所設計的系統。網路上有相關資料若入手此類鏡頭,若無轉接環建議先確認再入手,以免無法使用,而且副廠轉接環和原廠轉接環可能會略有不同,如果要轉接在無反相機上,因為法蘭距的關係至少要用兩個轉接環,所以買轉接環需注意,建議可以Google看圖片和影片確定,最好是可以現埸試用轉接最準。各種Leica viso 鏡頭有不同的轉接環可以使用,以配合 visoflex 來使用,M39系統給 visoflex 系統的長鏡頭有125mm f2.5、200mm F4、280mm F4.8、 400mm F5這四種。可以透過以下四種方式轉接使用在不同的相機上。
1.轉接Leica M機使用:Leica 16466M (轉為 Leica M 接環) + Visoflex III (給 M 機身使用) + Leica M卡口。
2.轉接Leica R機使用:Leica 16466M (轉為 Leica M 接環) + 14127 或 14167 (轉為 R 接環,給 R 機身使用) + Leica R。
3.轉給其他廠牌使用: Leica 16466M + Leica 16469Y + Leica M 轉 Nikon adapter 等( 3 個轉接環給 Nikon 單眼相機使用)。
4.轉給其他廠牌使用:Fotodiox Leica M39 轉 Nikon F 轉接環,功能等於以上三個接環,但沒有附腳架孔,只能靠單眼相機的腳架孔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