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鼓山北號誌樓所在的地方,我常常經過或是拍攝,也常看到北號誌樓這棟建築,但只覺得看起來很舊確不知道它的功能和歷史,直到2020年5月的火災才知道它的過去,位於高雄鼓山區鼓山一路30號的高雄港站北號誌樓,位於舊紅鐵橋現在名為天空鐵橋,是1棟2層樓的磚牆建築外觀木造綠色,於1923年建成至今剛好是一百年的歷史,為高雄港站的附屬設施之一,是控制火車進出高雄港站,為台灣唯一保留完整聯動裝置的機械式號誌樓,1樓為加強磚造、洗石子外牆,2樓為木造雨淋板建築屋頂為英式木屋架,現為全台唯一仍可操作機械連動裝置的號誌樓,2樓上整排轉轍器閘柄更是珍貴的鐵道國寶雖然發生火災幸好只有2樓屋架、桁木及門窗毀損,其它主要機關均無嚴重受損,只有少部分毀損較嚴重需更換零件的部件,臺鐵供應商以及臺鐵局均能再製及提供。之後復原工程於2022年7月30日整備完成並重新開放。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港站舊名為打狗驛站,是高雄的第一座火車站,最早在1900年建於現為「舊打狗驛故事館」的北方約800公尺處,1908年縱貫鐵道全線通車後,同年9月新建的舊打狗驛,站1920年打狗改名為高雄,直到1941年因都市計畫在建國路設立高雄火車站後,才將其更名為高雄港驛,做為貨運專用,在高雄港顛峰時期是全台最大的貨運站,直到2008年廢站。全盛時期的高雄港站列車班次多,調車轉線的次數也多,站場內轉轍器與進出站號誌切換頻繁,設有一座「北號誌樓」來集中操作。高雄港站北號誌樓,是全台灣唯一僅存,保留完整聯動裝置的機械式號誌樓。就連在鐵道文化資產大國日本,如今也找不到任何一棟,號誌樓堪稱打狗鐵道故事館的鎮館之寶。北號誌樓為二層樓磚木造建築,具有切妻式(二批水)屋頂,南側及東側有簷廊通道,可做為指揮台監控站場之用。轉轍器機械閘柄、號誌電氣機械閘柄及聯鎖盤位在二樓室內,並有進路照明盤、電氣路牌閉塞機、列車接近警報器及高聲電話總機等設備。一樓大致以磚牆隔成兩間,南側空間為人員休息室,北側位在聯鎖盤下方則為機械室及儲藏空間,內有聯鎖機械設備之鋼架,號誌樓仍在使用時,工務段人員必須在此保養機械和休息。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港站北號誌樓為高雄港車站的附屬設施之一,是臺灣僅存最完整的傳統機械電氣聯鎖操作的號誌樓,昔日為控制縱貫線、屏東線及高雄臨港線進出高雄港站的眾多轉轍器及號誌機的繁重任務。臺鐵留存的號誌樓共4座,1960年台鐵開始採用中央行車控制系統CTC,1970年開始改裝第一種繼電聯鎖裝置。機械聯鎖裝置和號誌樓逐漸失去功能,於是縱貫線上的號誌樓陸續遭到拆除。而高雄港站的南北號誌樓,因為地處線路末端,主要為貨場功能,不電氣化升級也不會影響其他車站運作,且1990年代起大環境改變,台鐵貨物列車漸次減少,高雄港站即使僅靠著傳統機械聯鎖裝置也可以勉強維持,意外地被保留並持續運作直到2008年11月18日為止,服務時間85年,是台鐵運作到最後的號誌樓。停止運作後的建築本體及其聯鎖裝置保存完整,且可實際操作,完整展現20世紀初期之機械技術,故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於2010年7月,將北號誌樓與相關軌道設施擴大列入高雄市歷史建築,保留見證台灣鐵路史發展與邁向現代化的工業遺產。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北號誌樓外觀


       高雄鼓山北號誌樓是一棟二層樓磚木造建築,有著湖綠色的木造外觀和洗石子的磚造洗石子外牆,是典型台灣早期台日混合的建築,這次因為台灣設計節開放活動而曝光度大增,在往舊西子灣紅色鐵橋(現在是天空雲台)旁,前後不遠處有輕軌站現為舊打狗驛故事館的北方約800公尺處,可以說是新舊交替的見證,一樓是以磚牆隔成兩間,南側空間為人員休息室,北側位在聯鎖盤下方則為機械室及儲藏空間,內有聯鎖機械設備之鋼架,北號誌樓仍在使用時,工務段人員必須在此保養機械。二層樓南側及東側有簷廊通道,可做為指揮台監控站場之用。轉轍器機械閘柄、號誌電氣機械閘柄及聯鎖盤位在二樓室內,並有進路照明盤、電氣路牌閉塞機、列車接近警報器及高聲電話總機等設備。拍攝先從外觀拍使用105mm f1.8壓縮北號誌樓和火車以及鐵軌成一畫面,再使用28mm f3.5拍攝近距離整棟的外觀,再進入二樓拍攝機械設備和空間陳設,之後再用105mm f1.8和58mm f1.2拍攝局部的用品陳設和機械設備特寫以及走廊,之後下樓拍攝一樓機械室及儲藏空間還有延伸的機械結構,最後以28mm f3.5拍攝機械室完成,時間大約半小時OK。拍攝資料:拍攝相機FUJIFILM GFX50SII、拍攝鏡頭Nikon ais 105mm f1.8、Nikon Noct ais 58mm f1.2、Nikon PC 28mm f3.5、A模式光圈先決快門1/15至1/4000光圈f1.2至f5.6感光度100至1600度,JEPG檔標準模式LR調整銳化縮圖200K,全程手持拍攝。

 

arrow
arrow

    wangs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