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Atoll 17mm f2.8這支鏡頭之前印象是停留在Lomography在2021年的一個籌資計劃,在當時參加早鳥籌資計劃者可以以399美元購買,後來籌資成功正式量產。當時看了後來也沒太在意,後來看到網路分享才對此鏡感興趣,此鏡為原生Leica M卡口接環,另提供 Canon RF卡口接環、Nikon Z 卡口接環及 Sony E 卡口接環轉接環版本,早鳥價為399美元約臺幣11500元,相比預計零售價可節省150美元約臺幣4300元。相信在許多攝影的同好朋友印象中Lomography系列的鏡頭和相機,是一種很有特色的風格,都是呈現出高反差和鮮豔色彩以及邊角失光的Lomo老舊電影感覺,但這次有別於之前推出主打旋渦散景的Petzval系列或其它有特色性Lomogon、Neptune、Daguerreotype Achromat、LC-A...等藝術感味重的特殊鏡頭,這次推出的Atoll系可說是比較正常的鏡頭系列,也是 Lomography 裡面各項數據上不錯的超廣角鏡頭。Lomography這幾年一直推出一些複刻經典的這些老鏡,最主要是將一些古典鏡頭重新複刻推出,讓同好朋友可以感受以往有歷史元素背景的藝術鏡頭。而這最新推出的這支 Atoll 17mm f2.8,則是一支在鏡身設計和色彩表現上特別的超廣角鏡頭。以下評論無任何科學數據或實驗室資料,完全是個人不嚴謹的看法心得,完全不專業若有疏漏錯誤請前輩先進指導更正。
Lomography Atoll 17mm f2.8:使用手感
Lomography Atoll 17mm f2.8超廣角鏡頭,金屬遮光罩質感普通密和度有點鬆沒有卡榫,但鏡頭拿在手上沉甸甸很有份量感體積也很大比voigtlander VM 15mm f4.5還大上許多,跟Leica Summilux 21mm f1.4差不多,幾乎全金屬材質十分紮實堅固的質感,不過字體塗裝上不大細緻清晰,有一種戰鬥民族的粗曠風格(其實有點粗糙><"),固定式花辦形遮光罩感覺更大支,採用10組13片鏡片光學結構多層鍍膜,依序鏡身上有光圈環、對焦環都很凸出使用很方便,光圈環是無段式設計88°短對焦環行程,光圈環是無段設計操作上阻尼適中有點阻力,但拍攝時容易會誤觸而移動必須小心,對焦環阻尼適中有點阻力但手感不錯,另外有超焦距標示,只要將f5.6光圈和對焦環的紅色刻度對準(對準有個定點檔位),便可以利用超焦距拍攝從2米至無限遠都清楚的畫面,如果用光圈先決A模式完全不用管曝光對焦只要構圖OK就可以按下快門,最適合人文街拍的同好朋友用方便迅速。可以連動對焦測距式對焦使用,並附贈一個17mm視角的光學塑膠觀景窗(質感普通)裝上熱鞍有些緊。最近對焦距離0.25 m超級近加上F2.8光圈可以有淺景深的效果,這點比其它Leica M卡口的超廣角鏡頭方便許多,在拍攝創作上多了一種手法,另外可以直上濾鏡很方便但口徑也不小是67mm。此鏡上Leica M 卡口取景器框線是28 mm框線,使用M8.M9需加裝外置式觀景窗,M240、M10、M11可以直接用Live View 或EVF對焦取景拍攝。PS.建議用Live View 或EVF對焦取景拍攝在0.25 m近距離對焦拍攝比較方便。
Lomography Atoll 17mm f2.8:鏡頭規格
鏡頭焦段:17 mm
鏡頭格式:35 mm全片幅
鏡頭視角:103°
鏡頭組片:10 組 13 片
鏡頭遮光罩:內置
鏡頭結構:13 片多層鍍膜玻璃,共 10 組
鏡頭對焦:手動
最大光圈:f/2.8
最近對焦距離:0.1 m(Canon RF, Nikon Z, Sony E),0.25 m(Leica M)
光圈葉片:8片
最大光圈:f/2.8
最小光圈:f/22
光圈控制:無段式
鏡頭卡口:Canon RF/Nikon Z/Sony E(用轉接環),Leica M 原生卡口
鏡頭材質:磨砂電鍍鋁
鏡頭尺寸(包括遮光罩及轉接環): Sony E:89 mm、Nikon Z:91 mm、Canon RF:87 mm/Leica M:ø73 mm × 79 mm
濾鏡尺寸:67 mm
包裝內容:
外置取景器
前後鏡頭蓋
專用清潔布
相片集
網路使用說明書的 QR 碼
Lomography Atoll 17mm f2.8:色彩層次
Atoll 17mm f2.8這顆鏡頭的最大光圈值可達f2.8,在微弱光源的情況下拍攝十分的方便,層次細節的柔順厚實,色調高對比顏色鮮艷,有Lomo的特色感覺邊角失光不嚴重但紫邊明顯,不似傳統印象中Lomo的跨張失光暗角高反差的表現,在f2.8最大光圈時有柔和的暗角效果以及對紅色敏銳和極低的變形,有一種傳統老鏡的味道,不過f2.8最大光圈色散明顯縮到F5.6明顯改善。Atoll 2.8/17 超廣角鏡頭繼承著經典的 Lomography 暗角、鮮豔的顏色和高反差度的攝影美學但不過度,並可以轉接在其它的無反相機及Leica M 卡口相機上,對我來說它最適合用於狹窄的室內而且是較弱光源的環境和寬廣的建築。不過也因為如此所以變形失真也很明顯,所以拍攝是注意保持和相機平面與攝影主體平行,則變形失真和梯形失真是可以接受的。抗眩光性還不錯,不過直接直射強光源會有光斑對比會降低,面向直射弱光源時則影響不明顯,逆光時星芒銳利明顯效果強烈但會有光斑。近距離對焦拍攝用f2.8會明顯對比降低色散明顯,縮到F5.6明顯改善。
測試地點:金獅湖蝴蝶園 技術資料:拍攝相機Leica M10R、A模式光圈f2.8至f5.6,先決快門1/60至1/2000光圈f4感光度100至200度,拍攝DNG檔轉JEPG檔有銳化增加飽和度縮圖200K,全程手持拍攝
測試地點:大東藝術文化中心 技術資料:拍攝相機Leica M10R、A模式光圈f2.8至f5.6,先決快門1/8至1/125光圈f4感光度1600度,拍攝DNG檔轉JEPG檔有銳化增加飽和度縮圖200K,全程手持拍攝
測試地點:蚵仔寮媽祖廟 技術資料:拍攝相機Leica M10R、A模式光圈f2.8至f5.6,先決快門1/30至1/4000光圈f4感光度100至400度,拍攝DNG檔轉JEPG檔有銳化增加飽和度縮圖200K,全程手持拍攝
測試地點:屏東菸葉文創 技術資料:拍攝相機Leica M10R、A模式光圈f2.8至f5.6,先決快門1/30至1/2000光圈f4感光度100至1600度,拍攝DNG檔轉JEPG檔有銳化增加飽和度縮圖200K,全程手持拍攝
測試地點:技術資料駁二 拍攝相機Leica M10R、A模式光圈先決快門1/30至1/4000光圈f4感光度200度,拍攝DNG檔轉JEPG檔有銳化增加飽和度縮圖200K,全程手持拍攝
Lomography Atoll 17mm f2.8:個人看法
會入手此鏡其實除了一半是好奇也是一半是需求,因為這個獨一無二的規格在Leica m卡口沒有可以取代的產品,其它類似的規格要嗎很貴不然光圈太小,像Leica 18mm f3.8或Zeiss 18mm f4,因為喜愛用超廣角鏡又常拍一些寺廟,所以大光圈超廣角變成了我的最愛,但Leica M卡口大光圈的超廣角鏡頭超過18mm的之前只有唯一的Zeiss 15mm f2.8 zm,不過二手價格的Zeiss 15mm f2.8 zm和全新Lomography Atoll 17mm f2.8差了近五倍的價位,全新差了近十倍而且又大支實在有些下不了手,加上要裝上專用的中央灰色濾鏡才能消除暗角,之前用過在Leica M9上時f2.8有暗角並且有點紅移現像,所以之前用過最後也因為如此而賣掉。所以之後拍一些現場比較暗的主題又需要廣角時,Summilux 21mm f1.4就成為了我唯一的選擇,可惜常常21mm不夠廣而錯一些畫面,而Leica M卡口也沒有像Sony FE14mm f1.8的規格可以用實在傷心,所以入手Atoll 17mm f2.8雖然沒有14mm的超廣角和f1.8超大光圈,但是17mm也已經很廣了最重要的是也有f2.8的大光圈(不會有用voigtlander vm 15mm f4.5&vm 10mm f5.6小光圈在弱光時難用的情形),在Leica M卡口大光圈的超廣角鏡頭規格中也是算獨樹一格的存在。雖然整體的光學層次機械工藝上不如Summilux 21mm f1.4和Zeiss 15mm f2.8 zm,但類似老鏡的味道也別有一種魅力,尤其是0.25米的近距離對焦和星芒是很棒的感覺,能夠在畫面上增添效果實在是意外的驚喜,以一萬伍仟元左右的價格有這樣的品質規格的大光圈超廣角鏡頭,可以說CP值超高,可以說是除了Leica、Zeiss、voigtlander之外的超廣角鏡另一種好選擇。PS.所以網路上看再多別人的照片,還是自己試用過最準,據網路說此鏡是由老蛙代工,老實說用過Laowa 15mm f4.5之後,感覺在做工上和光學表現上挺像,尤其近距離對焦和星芒根本是一模一樣光斑也類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