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傳統菜市場是我非常喜歡的攝影主題,除了市場光影層次顏色形狀令人著迷,攤販和客人以及廠商的互動交談聊天生活日常,成為了臺灣人情味的具體表現,高雄有非常多的傳統市場,我一直以為之前拍攝的鹽埕區菜市場有五十年的歷史已經是我聽過最老的,然而這次拍攝苓雅市場才在市場中的長輩口中知道苓雅市場已存在近六十年讓我驚嘆,撰寫此文時又上網查詢資料又再被嚇到,其實苓雅市場最早在百餘年前就已經存在了,從苓雅寮安瀾宮旁的小市集,歷經數代人的胼手胝足打拼,在歲月如梭的時光中兌變出專屬於苓雅在地的歷史風華。
苓雅市場與周邊的苓雅自強商圈是一加一等於二是一個日和月的商圈,也是高雄最熱鬧的市集之一。全年無休從上午八點到深夜兩點,是附近市民採購優質農漁生鮮的首選之地,而規模不小並且不只有常見的魚蝦貝類、瓜果蔬菜、還有生活雜貨調味用品應有盡有,但最令我覺得特別的是我走進去的感覺,從未再撕頁的泛黃日曆旁生銹斑駁的招牌下堆疊無數的盆箱車桶一直到陰暗深層的巷道,歲月彷彿停留在數十年前眼見事物幾乎保留著原始的樣貌,漫步在街道中好像時間靜止似要不是一旁有燈光閃爍和人車流動,真的會誤以為穿越到1962年的苓雅市場,每一個巷弄幽靜暗沉中天窗透光微弱的照亮歷史的痕跡,四週的鐵窗拉門的銹蝕現像代表了數十年塵埃堆積,每一攤商每一家店都像是一本事有著自己的故事,在這裡看的不只是光影色彩和歷史歲月更是見識經過不斷淬鍊出獨特時釀醇醉的市場哲學。
穿越1962年的苓雅市場:歷史記錄
‧ 日治時期
據苓雅寮耆老口述,百餘年前在(原)安瀾宮(苓雅寮369番地,今海邊路、永平路交會處)周邊即有零星攤販營業,是最初的苓雅市集。
‧ 臺灣光復(民國34年10月25日)初期
苓雅市集逐漸往東北方延伸,攤販於今苓雅二路181號南側大溝邊營業。
‧ 民國39年
地方仕紳張辰杞出資興建苓雅市場,座落於今苓雅二路以南、成功一路以西,建物以竹木搭建,完成後售予攤商營業。
‧ 民國47年4月20日
苓雅街區發生大火災,苓雅市場付之一炬,損毀房屋226戶,無家可歸的災民逾千人。
‧ 民國49年
苓雅區長孫順天籌劃市場重建,擇定於現址苓雅二路135號南側重建苓雅市場。是年11月,由高雄市政府出資興建,於民國50年底峻工。
‧ 民國51年4月22日
苓雅市場舉行開幕啟用儀式,營業至今。全名為高雄市苓雅第一公有零售市場。
穿越1962年的苓雅市場:拍攝過程
星期五的早上想拍照,在腦海中想到了曾經經過的苓雅市場感覺似乎歷史悠久,加上一邊有夜市基本上這裡幾乎人潮川流不息,只是不知道裏面是這樣有歷史的地方,而且在窄狹巷弄走道中明顯體會到這裡過去的繁華,屋頂的天井照亮曾經過往的人們來來去去忙碌,巷道高掛招牌上褪色脫落的字體代表逝去的熱鬧不再。剛開始拍攝是用Noctilux 50mm f0.95加上Leica M10R拍攝,從市場攤販店舖中採買人群間補捉這裡的獨特氛圍,而屋頂的天井照射的柔軟日光室內的昏暗日光燈以及強烈的鎢絲燈,匯聚成泠暖相附混合的色溫將每一個人事物好似添一筆油彩讓每一張照片像一幅畫似的雋永流傳,將局部的細節和中距離的攤位、店舖、商販、人們用F0.95的淺景深突出現場蘊含的時間情緒,最後用Leica 16-18-21mm f4的超廣角鏡頭,穿梭在巷弄走道之中用寬廣的角度,將整個巷弄走道水平垂直線中角落牆壁、樓面鐵窗、桌椅推車、鍋碗瓢盆大小事物完全記錄,在日光燈泡的穿針引線串連成一條條通往過去的時光機。技術資料:拍攝相機Leica M10R、A模式光圈先決快門1/8至1/1000,50mm f0.95光圈f0.95至f1.4、16-18-21mm f4光圈f4至f8,感光度400度至3200度,拍攝DNG檔轉JEPG檔有銳化增加飽和度縮圖200K,全程手持拍攝。
穿越1962年的苓雅市場:想法感受
高雄苓雅市場和自強夜市連在一起是一個從早到晚都很熱鬧的傳統市場,從早上的早餐銅板美食到中午的親民小吃再到晚上消夜更有很多水餃、炒麵、肉燥飯、鹹酥雞....應有盡有的美食、老字號、小吃幾乎一整天的吃飯問題都可以在這裡解決了,只有吃不完的美食,並且苓雅市場因應現代人生活型態生活很忙沒空上菜市場採買,現在將傳統市場送上雲端網路,提供許多的各式優質食材,透過電子商務直接從苓雅市場輸出,顧客不用再花時間來現場採購十分方便,在網路上即可輕鬆享受新鮮健康好食物品嚐四季時令蔬果海鮮。這也顯現了時代的進步在數位網路科技的日新月異之下,許多傳統的事物也逐漸的在改變,在21世紀新思維的浪潮無人可以避免改變,但老的事物的美我們要保留它保護它避免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並且用新的方式推廣屬於在地特色成為新的臺灣文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