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廟會的活動中最好看的便是傳統的藝陣了,其中又以八家將官將眾、舞龍、舞獅、神轎、神偶最有震撼感,而八家將官將眾、舞龍、舞獅在以前的時代幾乎是熱鬧廟會活動的代名詞,但近幾年來這樣的表演就比較少了許多參訪宮廟的藝陣少了許多連之前常看到的電音三太子也只看到二次,這次中壇元帥三太子生日進香廟會同時有八家將官將眾、舞龍、舞獅藝陣的來訪追香宮廟不多,我連續在現場拍了五天才拍到二家宮廟同時有八家將官將眾、舞龍、舞獅的表演,這種傳統的藝陣現場氣氖很棒表演十分精彩非常熱鬧而且因為三鳳宮廟前廣場很寬闊可以讓所有藝陣不受空間限制儘情發揮,所有藝陣依序列陣表演氣勢逼人異常壯觀可以說是近幾年少見的宗教盛事,加上天氣好和鞭炮的煙火助陣讓整個拍攝效果超好可以說是拍攝這五天來最棒的廟會活動。
八家將官將眾藝陣:
傳統八家將官將眾是經由開臉、著神服、戴神冠,扮演神將的一種傳統廟會陣頭,最主要目的在於驅瘟逐疫、捉拿鬼魅、除煞保安、嚇阻鬼魅。在神明出巡過程中,為了不讓鬼魅識破其由人所扮演故出陣中必須噤口不語,出陣前也必須堅守神明吩咐的紀律。除了八家將之外尚有許多塗臉扮演神的神將類陣頭,也堅守上述出陣紀律,但其編制類型等。與八家將具有相當大的差別,但多數人看到畫臉陣頭,皆以八家將稱呼之。例如官將首與八將團皆不是八家將,但多數民眾見之往往稱其為八家將。人們習慣以八家將稱呼所有塗臉扮神類神將陣,其原因是八家將為塗臉扮神類神將裡發展最蓬勃的一支。
八家將官將眾藝陣操演陣法之時最特別,其中彩繪臉譜更是臺灣廟會的代表象徵,加上八家將官將眾的裝扮特色,主要在於臉譜、刑具法器、衣著頭冠、腳踏草鞋。出陣之時步法儀式順序極具尊敬威嚴加上鮮豔色彩線條在行進操演之間,充滿神聖的力量與傳統之美學在陽光之下顯露無遺。
舞龍藝陣簡介:
舞龍又名「耍龍燈」、「龍燈舞」,每逢喜慶節日,各地都有舞龍習俗,象徵可驅邪避災、招祥納福;並藉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舞龍起源於漢代,最初作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之一種儀式,後來逐漸成為一種文娛活動,唐宋間已為逢年過節常見之表演。舞龍之形式眾多,有著重表演「單龍戲珠」、「二龍搶珠」、「老龍盤柱」、「老龍過灘」。較常見的動作有龍漫遊、龍擺尾、龍頭鑽襠子(穿花)、龍飛騰、龍戲球等倒海翻江之氣勢。舞龍之來歷,傳謂:一天,龍王腰痛難忍,龍宮中藥物未能見效,龍王只得化身成老者,來人間求醫。大夫察覺其為龍王,著其變回原形,從其腰間鱗甲中,捉出一條蜈蚣。經過去毒、敷藥後,龍王獲完全康復。為答謝治療之恩,龍王教大夫扎龍舞耍,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此後,人們以為龍能興雲布雨,故每遇乾旱,便舞龍祈雨,且有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之別。
早期的舞龍年代的舞龍動作都比較簡單為首之人舉一顆龍珠,後面有龍首、龍身、龍尾共十來個人不等,撐著龍頭、龍身、龍尾,一路奔馳上下波動左右迥轉,另外最常見就是龍頭因為太重在操演過程會一直換人接手,但現代舞龍動作變化多端轉圈圈、跳耀、迥旋、疊起各種花招整體舞動的畫面真是力與美結合,在經過演化過的舞龍團體,明顯的變的靈活許多而有新構思創意特技,讓人看著也是一種觀看藝術的享受。
舞獅藝陣簡介:
「舞獅」亦稱「耍獅子」,或稱「獅子舞」,為流行之民間體育活動,亦為一種春節之慶典活動,象徵驅邪避災、招祥納福,以及達到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之目的。舞獅時,有一支敲鑼打鼓之隊伍助興。「舞獅」傳謂始於南北朝。據云: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四六六)五月,交州刺史檀和之奏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陽使用象軍迎戰,宋軍大敗。先鋒官宗慤向檀和之獻計,以布、麻等做成假獅子,塗上顏色,每獅以二戰士披架,埋伏草叢中,並於戰場周圍布下陷阱。次日,兩軍交戰,宋軍放出假獅子,嚇得大象掉頭逃竄,紛紛落入陷阱中,宋軍大獲全勝。從此,舞獅便在軍隊中流行,不久又傳入民間。
中國舞獅大致可以分為北獅和南獅。北獅外形與真獅相像,有雄獅、雌獅、文獅、武獅、成獅、崽獅之分。舞獅者全身獅披覆蓋,一般兩人合舞一獅,只露雙腳;舞獅時,一名扮演武士者手持繡球引導,逗引獅子起舞。南方獅子主要在廣東流行,造型講究神似,由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舞獅者穿各種燈籠褲,上穿密紐扣之唐裝燈籠袖衫或背心,可見全身。舞獅者要使出渾身解數。
舞獅比舞龍在人的部分簡單多了,只要兩個人一個獅頭一個獅尾,然後早期只有一直左右搖動獅頭及身體或前進後退比較多動作單調,但現代的舞獅都是以廣東醒獅和傳統台灣獅(台灣開口獅),舞獅動作也比以前動作很多樣,而且很生動許多,彷彿一隻真獅子在那裡搔頭弄姿,活靈活現的,偶而還會跳梅花樁,並且有疊羅漢方式高高舉起獅身(舞獅頭人站在舞獅尾人的肩膀),然後兩隻獅口放下神威顯赫和香火鼎盛的布聯霸氣十足。
在傳統社會裡,有八家將陣的廟宇,通常就是村莊男丁聚集的地方,農閒的時候到廟口操演家將陣法,一方面可以學習武術強身、二方面能夠凝聚村莊的向心力,等待遶境時日的到來。必須是身段矯健並品行優良的人,才得以為神服務,裝家將與神一同出巡遶境,亦是各家男丁的榮譽。具有家將文化薰陶的區域,可見信徒對於家將神的景仰,家將陣所到之處,可見民眾虔誠等待將爺收驚改運。雖然已經進入21世紀但在現代社會在許多信徒心中,透過進香拜拜透過儀式來安定、療癒無助的人心象徵著神明親臨現場。但時代變遷了在工商業社會發展趨勢下,越來越多娛樂活動使多數青年不願意學習參與陣頭,少子化衝擊傳統因此無法傳承為神服務的義務性將團便漸漸由職業將團。技術資料:拍攝相機Canon EOS R、A模式光圈先決快門1/30至1/8000光圈f4感光度100度至400度,拍攝DNG檔轉JEPG檔有銳化增加飽和度縮圖200K全程手持拍攝,使用鏡頭Canon EF TS-E 17mm f4L、Canon EF TS-E 24mm f3.5L、Canon EF 50mm f1.2L、Minolta RF Rokkor 250mm F5.6。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