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古都台南,高雄的寺廟在數量和歷史上感覺似乎有些不如台南的聲名遠撥,但其實高雄獨特山河海港的地理位置,也孕育了許多歷史悠久的古刹寺廟,只可惜似乎沒有特別常在媒體上曝光,所以高雄的知名景點不是只有駁二藝術特區而已,而且在旅游觀光的報導上也不常見,而讓許多在地和外地的同好朋友,失去來此一遊的機會,而位於哈瑪星鼓山輪渡站的高雄代天宮就是其中之一,在許多人搭輪渡去旗津確沒注意到這間建於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的代天宮,俗稱哈瑪星代天宮、哈瑪星代天府、哈瑪星大廟,是一座位於高雄市鼓山區七十五年的歷史廟宇,靠近哈瑪星鼓山輪渡站,其前身是日治時期高雄街役場所在地。廟宇建築雄偉莊嚴,內部雕梁畫棟,是由名匠陳玉峰、陳壽彝、潘麗水共同打造。2019年(民國108年),由於建築老舊,出現了煙燻、裂紋和漏水等問題,因此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工程,於2024年(民國113年)完工。大約幾個月前去有些小地方仍然在完善處理中,最近才再找時間攝影記實。
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旅居哈瑪星的北門郡居民,因宗教信仰而募款購買湊町舊市役所的土地,並建立了寺廟,以奉祀家鄉神明,其中包括南鯤鯓代天府的五府千歲、蚵寮保安宮的蠔寮池王和清水祖師,這座寺廟即為代天宮。 高雄代天宮有正殿、偏殿、側殿,正殿內主祀「南鯤身代天府」之李、池、吳、朱、范五府千歲、「蚵寮保安宮」之池府千歲、與清水祖師等神尊。正殿前部左廂奉祀城隍爺,右廂奉祀開山爺,後部左廂奉祀註生娘娘,右廂奉祀水仙尊王、福德正神及山神爺。由兩側殿門可通往後殿「青雲寺」。後殿「青雲寺」與主殿相同,採華南式建築樣式,正龕並祀由「蚵寮保安宮」分靈的南山紫竹林觀音菩薩、「青山寺」南海普陀岩觀音菩薩及「超峰寺」普陀岩觀音菩薩。 昔年的代天宮是臺南北門鄉民在高雄的精神寄託,並分靈五府千歲、蠔寮池王、清水祖師等神明。如今該廟不僅是哈瑪星社區居民的信仰中心,廟前的廣場更成為居民活動聚集之處。
超過七十年的歷史如今代天宮不僅是哈瑪星社區居民的信仰中心,廟前的廣場更成為居民活動聚集之處,廣場前的小吃夜市吸引了許多食客,形成社區的熱鬧景象。在代天宮旁邊設有高雄市代天宮歷史文物館,展示廟宇畫師潘麗水、書法家蔡元亨等名家匠師的作品。文物館分為歷史軌跡區、宗教藝術區、文物區,代天宮除建築具特色外,室內裝飾藝術更是一時之選,有眾多名家傑作,潘麗水先生是民族藝師薪傳獎臺灣廟宇知名畫師,葉經義先生是民族藝師薪傳獎臺灣重要木雕師傅,葉進益先生為臺灣廟宇剪粘名師,陳玉峰先生與其子陳壽彝、外甥蔡草如為臺南彩繪世家,此外,亦有書法名家蔡元亨題字、由惠安名匠張木成施作的石雕、由匠師黃良及蘇水欽共同施作的鑿花,刻有各式海洋生物,與一般石獅不同,呼應當時的時空脈絡,具地方特色。
高雄代天宮為二戰後初期之典型臺灣廟宇型式,廟體是傳統閩式格局設計,屋頂採「歇山重簷」式樣,格局嚴謹,包括三川五門、前拜殿、正殿、後殿、左右護龍...等等,建築風格華麗,外觀内在都十分重視細節。形成高雄的特色廟宇。這次帶一機三鏡Nikon ZF、Voigtlander 12mm F5.6、Voigtlander 50mm F1.0、Voigtlander 75mm F1.5,清一色福倫達和尼康把徠卡暫時先送進防潮箱休息,拍攝高雄代天宮,有分為外觀、内在二部分,外觀主要是廟頂用陶瓷片、玻璃片的剪黏工藝形成豐富多彩的裝飾效果,還有石龍柱、石牆、石欄干、石雕...等等,拍攝先使用Nikon ZF + Voigtlander 12mm F5.6超廣角鏡頭拍攝記錄整個埸景,另外室内有主殿、後殿、偏殿、三個區域,所以也是一開始用Nikon ZF + Voigtlander 12mm F5.6先拍攝一些大景,之後用Voigtlander 50mm F1.0切出局部的空間感,利用淺景深效果去表現單一區域的感覺,最後用Voigtlander 75mm F1.5的超大光圈和近距離,拍攝石雕、神像、木雕、用具..等特寫效果,讓三種鏡頭,分別表現出三種不同的畫面效果,增加室内的描述力,外觀增加立體感,將整個超過七十年的代天宮做一個修繕完工記實,可惜的是以前未修繕拍了一些畫面找不到無法並列比較。
哈瑪星代天宮歷史文物館
開放時間為週二至週日上午09:00至12:00及下午13:30至17:00,每周一休館。
哈瑪星代天宮
地址: 804高雄市鼓山區鼓波街27號
營業時間:
星期六 05:00–22:00
星期日 05:00–22:00
星期一 05:00–22:00
星期二 05:00–22:00
星期三 05:00–22:00
星期四 05:00–22:00
星期五 05:0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