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denstock Imagon 120mm f4.5 轉接 FUJIFILM GFX50SII

 

    這些年因為使用了Leica而接觸了一些老鏡,但都只局限在Leica M卡口的老鏡,直到使用了無反中片幅的FUJIFILM GFX50SII之後,才又接觸到更多不同規格種類的老鏡有中片幅的35mm片幅,而且老實說比用Leica M機還好玩感覺更有樂趣,尤其是35mm片幅鏡頭逆幅上中片幅更是出現了一些平常少見的效果,也讓我同時間會多注意到一些單眼時代的老鏡頭,而這次的主角Rodenstock Imagon 的柔焦鏡頭,早在二三十年前看過攝影前輩在Hasselblad 2000fc和SINAR F2 4x5上使用過,其呈像柔美的質感在底片時代實在是令人讚嘆,不過也很難用光圈太小對焦需要用放大鏡才對的準,而使用FUJIFILM GFX50SII之後可以說之前就有在注意這支特別的鏡頭,但一直找不到適合的版本所以也就一直再尋找,因為這支Imagon一開始只有4x5、5x7、8x10、6x9之類大型蛇腹相機的型號可以使用,之後才有推出中片幅和35mm片幅使用的型號,所以相對中片幅和35mm片幅的版本比較少見外,更多的是只有鏡片模組的部分没有對焦模組,常見都是直接拆掉像PENTAX 67 200mm f4的或MAMIYA 67 180mm f4.5鏡頭的鏡片然後將鏡片模組直接接上套用,使用這些鏡頭相機的對焦快門系統對焦拍攝,所以整支有鏡片和對焦模組的中片幅和35mm片幅使用的型號種類更少見,這次碰巧看到這支Rodenstock Imagon 120mm f4.5,没想太久就直接入手,以下評論無任何科學數據或實驗室資料,完全是個人不嚴謹的看法心得,完全不專業若有疏漏錯誤請前輩先進指導更正。

Rodenstock Imagon 120mm f4.5 轉接 FUJIFILM GFX50SII

Rodenstock Imagon 120mm f4.5 轉接 FUJIFILM GFX50SII:操作使用

 

    Rodenstock的Imagon曾經在6X9、4X5..等大型蛇腹相機上大行其道,在古早底片時代幾乎是拍攝人像的優質選擇,在35mm和120版本出來之前,也有人將這支鏡頭大型相機版本加裝對焦模組來使用,但體積和重量都又長又重使用上不大方便,而且常在市埸上看到的焦段都在200mm、250mm、300mm、360mm居多之後,之後才有150mm和120mm的版本,所以Imagon的最短焦距是120mm。這支Rodenstock 120mm f/4.5 Imagon ,鏡頭本身沒有內置光圈設計。光圈和柔焦度由 3 個隨附的光圈圓盤和安裝在鏡頭前的 ND-2X 中性密度濾鏡控制,每一個光圈圓盤以中間大小不同的大孔洞為主和圍繞四週大孔洞的小孔洞來區別調節,並可以手動轉動控制光圈大小進光量,三個可互換光圈 f4.5-f5.8、f5.8-f7.7 和f7.7-f9.5,整體分為鏡片組和對焦組以及轉接環三部分,字體則是蝕刻上色不是印刷上去質感不錯,整支鏡頭是鋁合金製十足十的老鏡風格,對焦環是也是經典的設計,對焦時阻尼手感非常順滑輕柔好操作,原本會有個圓形金屬遮光罩可以裝上但我這支没有,原本的是T2的卡口使用轉接Canon EF卡口轉接環,再轉接配Canon轉接GFX轉接環整個體形變的更長,不過裝上FUJIFILM GFX50SII中心平衡不錯手感相當好方便手持,但因為最大光圈只有f4.5所以加上又柔焦對焦不大好對,使用上需注意。

Rodenstock Imagon 120mm f4.5 轉接 FUJIFILM GFX50SII

Rodenstock Imagon 120mm f4.5 轉接 FUJIFILM GFX50SII

Rodenstock Imagon 120mm f4.5 轉接 FUJIFILM GFX50SII:鏡頭規格

 

片幅格式:35mm SLR & 120 6X6
對焦方式:手動對焦
生產年份:1955
最大光圈:f4.5
最小光圈:f9.5
濾鏡尺寸:?
最近對焦:1.2米
鏡頭尺寸:140mm X 65mm
鏡頭重量:300克左右


Rodenstock Imagon 120mm f4.5 轉接 FUJIFILM GFX50SII:層次散景

 

    Rodenstock Imagon是未校正球面像差鏡片設計與光圈圓盤一起使用的柔焦鏡頭,可以說是故意用球面像差來製造效果,本身鏡頭的構造很特殊,只有後鏡組,前鏡組的部分則以光圈圓盤來替代,以便在保留銳利邊緣的同時使圖像看起來模糊,有朦朧感覺與柔和效果,簡單的說就是鏡頭形成的畫面因為球面像差而變得模糊霧化,以前有些攝影人用在鏡頭前部裝尼龍絲襪或細紗布或在透明濾鏡或前面鏡片甚至後面鏡片塗抹凡士林製造柔焦的效果,但其光學效果没有柔焦鏡頭的好,算是土法鍊銅。此鏡没有使用光圈圓盤的F值大約是f2.8,但會形成整個球面像差很嚴重,使用比較不實際可能只有特殊主題才可以用,使用f4.5 - f5.8光圈圓盤可以控制柔焦效果,層次也比較好些但仍然柔化明顯,所以使用Imagon 120mm f4.5除非用f5.8 - f7.7 和 f7.7 - f9.5光圈圓盤,才有可能層次細節會好許多,但仍會有部分的球面像差存在,但因為手中没有其它f5.8 - f7.7 和 f7.7 - f9.5二個光圈圓盤無法示範,所以此鏡可以透過更換或調整大小孔的光圈圓盤,使光線擴散出不同程度的柔焦效果,用來拍人像有著夢幻般風格,便可創造出略為過曝但又不會損失細節的呈像,所以可以調整需要的柔焦霧化程度便是這支Imagon的特殊之處,但顏色上則會比較淡需要靠後製調整顏色鮮豔度,畢竟銳利的影像並不是 Imagon 的強項,另外Imagon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如果畫面中有明顯的亮光點會形成如花辦的形狀,這是因為光圈圓盤中的大小孔洞光圈的緣故。Rodenstock的專利期滿之後,富士和瑪米亞都曾推出過類似設計的柔焦鏡頭。

 

測試地點:技術資料:拍攝相機FUJIFILM GFX50SII、A模式光圈先決快門1/15至1/4000光圈f4.5至f5.8感光度100至1600度,JEPG檔標準模式LR調整銳化縮圖200K,全程手持拍攝


測試地點:技術資料:拍攝相機FUJIFILM GFX50SII、A模式光圈先決快門1/15至1/4000光圈f4.5至f5.8感光度100至1600度,JEPG檔標準模式LR調整銳化縮圖200K,全程手持拍攝


Rodenstock Imagon 120mm f4.5 轉接 FUJIFILM GFX50SII:個人看法

 

    在數位時代拍攝人像或靜物以及花卉要獲得細緻柔美的效果,除了加濾鏡或用柔焦鏡頭之外以及電腦軟體,尤其是電腦軟體的特效合成更是大幅度的拓展了攝影人的創作空間,但在底片時代拍攝人像要獲得細緻柔美的效果,除了加濾鏡或用柔焦鏡頭以及人工照片底片修片之外没有其它辦法,而且效果的局限性高遠低於現在數位時代電腦軟體能做到的感覺,這次使用Rodenstock Imagon 120mm f4.5轉接 FUJIFILM GFX50SII上反應出,數位時代和底片時代拍攝前和拍攝後的不同,數位時代拍攝可以在拍攝後於後製上有更多的創作變化空間,但底片時代所有的效果幾乎要在拍攝前做好,因拍攝後幾乎没有什麼變化空間,也使得有許多攝影前輩說到,現在許多的攝影人基本功是不札實的,常常用數位相機拍一大堆再從中挑選幾張修片加特效或修片,但在底片時代基本上根本不可能,除了底片的成本以外後製幾乎没有什麼可以變化的空間,所以不論色調、光線、構圖、肢體...等等的攝影要素,都必須非常注意因為這些攝影要素在拍攝後幾乎没有什麼可以改善的空間,所以有人說拍底片可以精進技術功力不是没有原因,當然如果你一開始拍攝的攝影要素或需要的感覺就已經把軟體後製考慮進去就另當別論了。如果你是拍起來没感覺或感覺不夠才又用軟體後製去加强,那您功力要在進步可能會很慢或原地踏步。PS.本來考慮入手柔焦鏡頭就是要拍静物和花卉,考慮PENTAX67 120mm f3.5 soft和PENTAX67 Rodenstock Imagon 200mm f5.8這兩支在選擇,其它的35mm柔焦鏡頭則因為不清楚是否能轉接 FUJIFILM GFX50SII無成像圈,所以不考慮,因為PENTAX67 120mm f3.5 soft轉接環太長加體積整個會很巨大,PENTAX67 Rodenstock Imagon 200mm f5.8則本身就很巨大,使用上都不大方便,幸好Imagon 120mm f4.5出現,解決了體積上的問題。

 

已知的 Rodenstock Imagon 鏡頭列表:(取之維基百科)

90 mm(用於 35 毫米;僅用於二戰前 徠卡的原型)
120 mm H=4.5(對於 35 毫米和 6×6 厘米)
150 mm H=5.8 (6×6 cm)
170 mm H=5.4(對於 6×9 厘米)
200 mm H=5.4 (9×12 cm) 
200 mm H=5.8 (for 4.5×6 cm,  6×6 cm,6×7 cm, 6×9 cm, and 4×5" )
250 mm H=5.4 (10×15 cm) 
250 mm H=5.8(對於 4×5")
300 mm H=5.6 (13×18 cm) 
300 mm H=7.7 (for 5×7") 
360 mm [4] H=5.8(對於 16×21 cm 和 8×10" )
420 mm H=6.0 (18×24 cm)
480 mm H=6.2 (24×30 cm) 

arrow
arrow

    wangs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