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興建完成的西子灣隧道,原是壽山公園的設施之一,有其交通便利性,串聯西子灣海水浴場,帶動當時哈瑪星社區觀光休閒產業。約在二年前曾經在西子灣隧道舉辦了一次活動,有去過一次內部的防空洞,因為當時的活動主題是親子戲偶表演,所以整體的佈置和氣氖是屬於比較活潑可愛而互動式的方式,這一次是2022台灣設計展部署壽山-西子灣隧道與全民防衛展」,用用設計打開城市防空洞秘境的方式,以西子灣隧道為場地,以歷史的過往為主軸將戰略部署、空間使用、歲月痕跡,透過類似迷宮似的地道佐以佈置、音響、燈光,營造出防空演習的災難感,在心理身理上產生莫名的壓力和好奇一步步去探索整個展覽。
這次的展覽集合地點在武德殿,好找好停車很方便,因為防空洞入口位於民宅巷弄的深處,周遭不便停車和避免打擾附近居民,所以以武德殿報到集合後出發,步行至西子灣隧道參觀,將對民眾干擾影響降到最低,穿過民宅巷弄在最深處,先看到這次部署壽山-西子灣隧道與全民防衛展的招牌看板佈置,接下來入口看到超厚超重的防爆門,整個結構開關加上銹蝕看的出其歲月感,牆上標示防空洞的容留人數透著一絲的緊張氣息。往內走開始看到長長狹窄的防空隧道上方有通風管道和照明燈,下方靠兩旁一整排低矮水泥座椅一直延伸到後方好似没有盡頭,斑剝的牆壁慘白褪色的灰牆狹長的走廊彷彿時光隧道,中間有之前港務局的辦公室之後因毁損而廢棄,現埸崩塌的感覺更顯荒涼。
接著進入中段的位置,開始西子灣隧道不再是單一路線,開始有叉路其它路線出現,並且有產生迴音的淒涼感十足,呈現出類似迷宮的錯覺,加上牆上的破舊泛黃的標示,更顯的有些透著以前歷史政權的局勢與衝突,走到最後段則是以展覽形式融合了藝術與設計手法,演繹此空間的歷史,也回應避難防空功能,期望創造更具身體感的防空洞體驗連結現世處境,在超過半世紀的現在,為呼應當代國際情勢,中共持續對台軍演的狀況下,如何讓民眾正視全球防衛關係,學習國防安全知識,藉由設計導入的手法,以及沉浸式的體驗,讓參觀民眾進一步了解如何以正確的觀念面對台海局勢。
西子灣隧道道與全民防衛展這次總路線長400公尺,由民宅巷弄進入西子灣隧道出口,整個展覽形式十分切中現今台灣的現狀和國際情勢,看的十分有感,這次拍攝因為考慮到防空隧道狹窄陰暗,所以帶了一機三鏡Leica M10R和Voigtlander vm 15mm f4.5、Summilux 21mm f1.4、Noctilux 50mm f0.95,最先次15mm f4.5拍攝整個防空隧道,並左右移動靠近牆壁營造出更深的縱深感,而叉路區和展覽則用21mm f1.4用低角度拍攝出寬廣的視角感,最後再以50mm f0.95利用大光圈拍攝防空隧道使其定點產生淺景深的電影感和拍攝展覽局部的細節增加照片的豐富性。技術資料:拍攝相機Leica M10R、A模式光圈先決快門1/15至1/1000,15mm光圈f4.5,21mm光圈f1.4、50mm光圈f0.95,感光度1600度,拍攝DNG檔轉JEPG檔有銳化增加飽和度縮圖200K,全程手持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