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臺灣是個海島國家生活作息都和海息息相關,更有許多人是靠海維生像漁民,而出海補魚有時除了會漁獲不佳甚至會遭遇危險有性命之憂,所以許多漁民也因此會到廟宇拜拜乞求漁獲豐收出入平安,而最常聽到的一定是媽祖廟,在臺灣這裡媽祖信仰是最普遍的民間信仰之一,清朝華族自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渡臺海而來的人變多。因臺海又稱黑水溝在早期先民渡海來台時海況時常不佳,因此許多民眾便把媽祖請來一起渡過臺海乞求平安順利,而媽祖成為臺灣人最普遍信仰的神明之一。無論是臺灣大小街頭、城市鄉春、山海角落,幾乎都可看到媽祖廟。僅臺灣就有媽祖廟510座,其中有廟史可考者39座,內建於明代的2座,建於清代37座。媽祖影響力由福建莆田湄洲島傳播,歷經千年,對亞洲海洋文化產生重大影響,稱為媽祖文化在臺灣有所謂的三月瘋媽祖,農曆的三月二十三日「媽祖生日」更是台灣民間信仰史上的大日子,許多歷史悠久的媽祖廟會有繞進活動而且多半在媽祖生日前舉辦,並且會在生日前回到廟中,讓信徒們可以前來祝賀與參拜以保佑當地平安。媽祖原名林默(暱稱「默娘」),福建省莆田市生人,排行家中老么,聰慧過人、沉默不多言,終身未婚。傳言她常於海湧風浪顯靈、颱風轉彎、保祐平安航行,沿海漁民對她的崇拜逐漸形成信仰,信徒認為她是「護國庇民」的海洋守護神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媽祖是流行於中國東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廣東、海南,以及台灣、琉球、日本本土及新加坡等東海和南海周邊地區的海神信仰。媽祖又稱天上聖母、天后、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媽祖婆等。在高雄媽祖首廟旗津天后宮,古蹟名稱旗後天后宮,俗稱旗津媽祖廟,位於高雄市旗津區,奉祀海神媽祖。廟宇初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前身為明鄭永曆二十七年間,也就是清康熙十二年間(1673年)所建的「媽祖宮」,為高雄最早供奉媽祖的廟宇。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正後是高雄市政府所公告的直轄市定古蹟。清乾隆年間(18世紀)媽祖廟由庄民鳩資重建,光緒十三年(1887年)天后宮第一次大規模修建,大正十五年(1926年)信徒蔡吉六發起修建,並著重保存其古拙面貌。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再次大規模整。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列為國家三級古蹟(目前為市定古蹟)。民國一百零九年(2020年)歷時三年古蹟修復完工,並於隔年10月16日入火安座。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旗津天后宮的建築是遵循古制,屬於南方系統的廟宇建築,材料上以石材為基礎,磚砌牆,木頭為廟頂。到廟上香時要從三川門的左邊進去,從右邊出來,稱之為左青龍、右白虎。 廟前廣場以紅磚砌成,廟會時做為野台戲的看台以及廟祭時擺設供桌、供物之用。在打狗時代,廟埕則作為曝曬漁網以及臨時修補竹筏、漁網的場所。而廟宇平面格局則是屬於兩殿五門兩護室之形式,前殿與正殿之間又有一座拜亭相連。從廟埕踏入三川門的三級花崗石台階,是由康熙十二年(明永曆廿七年,1673年)渡海所用的壓艙石砌成。進入三川門門口之後,除了斗拱之外,就是各種造型及表現不同技法的石雕作品,其中包括龍柱、龍壁、虎壁、石獅和壁雕造型等,雕工頗有可看之處。廟宇縱深二落,左右為護龍的平面格局,東護室(左護龍)被分隔為四個小間,分別祀奉著同祀神。西護室(右護龍)則採取總間的形式,後半供祀神之用;前半則擱放王船及儲放神具祭器之用。在大殿與護室之間另外搭有過水亭具遮雨功能,使獨立居中的正殿可以與左右護室相通。另外內牆或上側遍佈了神話故事或歷史人物的浮雕彩繪,以及麒麟木雕等,姿態生動,栩栩如生。廟側天井有一口光緒十二年(1886年)的鑄鐘;右護室供有一艘王爺船,和一對光緒十八年(1892年)的木楹聯,上面刻有:「旗峰煥彩浮光照,鼓嶼來潮汐信通」。除此之外還有康熙三十年(1691年)的「墾耕契文」。另外天后宮還有記載著當時歷史背景的石碑二方:一為民間、一為官方所設。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三百多年高雄旗津天后宮重修完工記實拍攝

L1009052.jpg

L1009054.jpg

L1009061.jpg

L1009063.jpg

L1009065.jpg

L1009072.jpg

L1009073.jpg

L1009074.jpg

L1009075.jpg

L1009077.jpg

L1009080.jpg

L1009082.jpg

L1009083.jpg

L1009085.jpg

L1009086.jpg

L1009087.jpg

L1009088.jpg

L1009089.jpg

L1009091.jpg

L1009093.jpg

L1009094.jpg

L1009095.jpg

L1009098.jpg

L1009099.jpg

L1009100.jpg

L1009101.jpg

L1009103.jpg

L1009104.jpg

L1009106.jpg

L1009225.jpg

L1009226.jpg

L1009227.jpg

L1009229.jpg

L1009230.jpg

L1009232.jpg

L1009234.jpg

L1009236.jpg

L1009238.jpg

L1009239.jpg

L1009242.jpg

L1009247.jpg

L1009249.jpg

L1009250.jpg

L1009251.jpg

L1009254.jpg

L1009256.jpg

L1009257.jpg

L1009258.jpg

L1009259.jpg

L1009261.jpg

L1009263.jpg

L1009267.jpg

L1009268.jpg

L1009269.jpg

L1009270.jpg

L1009271.jpg

L1009274.jpg

L1009275.jpg

L1009276.jpg

L1009277.jpg

L1009278.jpg

L1009279.jpg

L1009281.jpg

L1009284.jpg

L1009285.jpg

旗津天后宮的媽祖木刻是1673年建廟時由閩南迎奉來台而相關的木雕、彩繪及裝飾更是多而且精美。重要的彩繪諸如:門神、通樑、楣堵、壁畫、浮雕以及平面畫等等,都是出自彩繪大師陳玉峰之手,在戰後初期時所繪。另外龍柱共有三對龍柱。在三川門兩側的屋簷下是一對蟠龍石柱,為清末台灣廟宇流行的典型之(一柱雙龍),或稱之為「天翻地覆」式。上下各有一條鏤空的蟠龍環抱石柱作翻騰飛舞姿態,並以油彩塗色。另兩對龍柱分別位於前殿的拜殿前及後殿的神龕前,其造形類似三川門的龍柱。目前廟方為了維護龍柱的完整,在龍柱外側均以朱紅的鐵欄鑲護,以免碰撞而有所損壞,旗津天后宮的屋宇除了華麗的剪黏裝飾之外,在三川燕尾式的屋脊另飾有龍鳳、璃首、鴟吻等吉祥或辟邪的剪黏圖案。一如台灣的多數廟宇,旗後天後宮用了許多的「剪黏」來裝飾屋頂。先以鉛線作為骨架編成各種不同的形態,之後糊上灰泥,再將彩色陶片、玻璃片、瓷片等剪成需要的形狀貼在灰泥上。從最上方彎曲揚起的燕尾脊線往下,依次有雙龍、三仙翁、西施脊、大脊堵、排頭、捲草等,正脊邊緣的捲草紋飾相當精細,三川脊上有鯉魚吐水的紋路,傳說可以防火災脊帶上另外塑有取自忠孝節義的故事不同題材的牌頭人物。其平面格局屬兩殿兩護室之形式,前殿與正殿間又以一亭相連。中門石獅造型優美、石質堅良,尤以廊牆下花崗石花鳥堵最具古拙味。另外,木門扇上的歷史人物及麒麟木雕,姿態生動栩栩如生,皆為不可多得之民間藝術傑作。廟側天井有口光緒12年(1886)所鑄的鐘,及光緒18年(1892)的木楹聯一對:「旗峰煥彩得光照,鼓嶼來潮汐信通」,左護室內更供有一艘王爺船,處處顯露這座濱海廟宇的特質。

 

早年來高雄就去過好幾次旗津天后宮,印象中十分有歷史的感覺,但也相對屋頂和廟內部分裝飾結構年久失修失去風采,在政府補助和旗津天后宮自行負擔,開始了三年的修復工程因為古蹟旗津天后宮是國家級古蹟,在修復上需要修舊如舊儘可能維持原有的樣貌,所以修復成本高之外工期長, 旗津天后宮文物修復堅持修舊如舊原則,大概意思就是修完的文物既要保證安全,還要有保持原有的滄桑感、年代感和陳舊感,最好看不出來是修過的。而整個旗津天后宮除了屋頂原本就脫落老舊的嵌鑲式浮雕剪黏藝術和交趾陶全部翻新之外,位於廟內部分可以看到確實是修舊如舊從比較明顯的臺階、香爐、石柱、木雕、壁畫.....等等都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古典感,有些甚至留下修復痕跡作為歷史見証。這次拍攝帶Leica M10R和Voigtlander vm 10mm f5.6、Apo Summicron-M 50mm f/2 ASPH、Tri-Elmar-M 16-18-21mm f4 ASPH、Apo Summicron-M 90mm f/2 ASPH一機1四鏡。Voigtlander vm 10mm f5.6用於拍攝外觀室內的空間,而Apo Summicron-M 50mm f/2 ASPH刞拍攝一些建築的細節,Apo Summicron-M 90mm f/2 ASPH拍攝較高遠無法近距離靠近的古蹟角落,而Tri-Elmar-M 16-18-21mm f4 ASPH最後都沒用到,不過用50mm f/2和90mm f/2在近距離拍攝整個效果十分好,即使在明暗反差太大的地方,只要曝光準仍然紀錄非常多的細節層次和色澤,而10mm f5.6用130度超廣視角表現出現場的氣勢,傳達出悠久三百多年的殿堂級廟宇。技術資料:拍攝相機Leica M10R、A模式光圈先決快門1/30至1/4000光圈f2至F11感光度100度至1600度,拍攝DNG檔轉JEPG檔無銳化增加飽和度縮圖200K,全程手持拍攝。

 

arrow
arrow

    wangs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