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為民間與政府紀念孔子誕辰的活動都是在高雄左營的孔廟在9月28日教師節卯時舉行。其舉行的原因是源於周朝在庠序舉行四季釋奠先師,表示尊師重道,民國以後訂定為教師節,依例舉行祭孔大典,表達對至聖先師孔子的敬意。早上一大早6點就起床早早就出發前往孔廟,儀式是7點開始因為6點半就到了逞儀式還未開始就先用15mm f4.5和50mm f1.4拍了一些空景和一些樂器陳設,還有最特別的是一旁準備上埸的學生,有禮生歌生身著深紅色古代禮服,另外比較特殊就是跳八佾舞的小學生身著鵝黃色古代禮服手裏拿著雉尾和竹管(表演用),在兩旁等待準備上埸表演,一開始先有禮生歌生出埸分別步行就定位禮儀施實因為步行是往中央廣場走離的太遠所以將15mm f4.5換成90mm f2拍攝一些角度,八佾舞的小學生從兩側入場就定位,在音樂響起之後開始今天最精彩的八佾舞表演,因為是早上7點陽光是從45度角鈄照剛好照在準備表演八佾舞的舞生上十分漂亮,八佾舞的表演在鐘鼓音樂和舞生的整齊動作之下,釋放出尊師重道的氖圍,而除了動作舞生手上的雉尾和竹管,隨著動作和陽光晃動轉移,勾勒出一幅幅美麗的經典畫面彷彿古時候的古人祭孔儀式穿越時空活生生的展示在面前,當然此時用二部M240用50mm f1.4和90mm f2交換拍攝所有的過程,以拍攝局部特寫和全身速寫就這樣持續了約二十分左右才停止,整個過程真的太震撼了我那時用一台M240拍到卡機緩衝存取時就換另一台M240繼續拍食指完全沒停過,而且還移動試其它角度,待八佾舞的表演完才將90mm f2換成了15mm f4.5,取一些大場景的感覺,並且開始補捉一些樂生演奏鐘鼓笛...等等多項樂器,其中以打鼓的樂生動作表情光線最好,其它因為無法到前面所以只能拍背後有些可惜。最後禮成䦕始散埸又拍攝到八佾舞生的感覺很不錯,接下來就是讓參加民眾拔取象徵智慧之牛毛的毛筆,穿過象徵聰慧之門的「聰(蔥)門」,最後領取智慧糕,讓學子滿腹墨水,才華洋溢,許多民眾依序排隊進行十分有趣。
這次拍攝早早在半個月就知道了,因為沒拍攝過祭孔大典,所以思考許久該帶什麼相機鏡頭,自己猜想儀式很快(因為網路資訊整個儀式只有一小時),所以應該無法一直換鏡頭,所以就乾脆帶二臺Leica M240和Leica Apo Summicron-M 90mm f/2 ASPH和Summilux-M 50mm f/1.4 ASPH以及voigtlander vm 15mm f4.5,因為考慮可能無法太靠近拍攝所以準備了90mm f/2和50mm f/1.4,然後又想常用的10mm f5.6太廣21mm怕不夠廣,所以選擇帶15mm f4.5出來,,拍攝時因為怕脫焦所以50mm和90mm都縮一格圈,全程用黃斑對焦拍攝使用A光圈先決模式,整個儀式看似順暢其實週遭有許多工作人員協力幫忙加上預演準備才順利在1小時內完成,其中我覺得最幸苦的是八佾舞生都小學生之外,還要跳八佾舞最孔佈的是穿著古式舞服又熱又戴口罩超悶,而且表演完還要站在原地曬太陽直到儀式結束,過程就有幾位有點中暑換了其它舞生代替。另外一個小插曲就是謝謝現場的一位小姐,幫我申請了一張攝影証讓我可以靠近拍攝(差一點無法進去到裏面),技術資料:快門1/123至1/4000光圈50mmf2、90mmf2.8、15mmf5.6至f11感光度200度至40度0,拍攝DNG檔轉JEPG檔有銳化增加飽和度縮圖200K,全程手持拍攝。
在鐘鼓樂聲中,舉行啟扉、迎神、進饌、上香、獻帛、獻爵、獻花、飲褔、受胙、及送神等儀節,並於儀式結束後舉辦「拔智慧毛」、「過蔥門」、「發送智慧糕」等活動,祭孔大典使用的佾舞,分為六佾舞與八佾舞:後者為天子所專用,諸侯等使用六佾,即6行6列共36人。孔子曾被封為文宣王 ,早期沿用諸侯之舞,唯唐代以後祭孔均使用八佾以示敬重;八佾舞即8行8列共64人,形成方陣形,本用於祭拜皇帝祖先,凡有文舞、武舞及文武合一舞三種。祭孔的佾舞使用六佾或,東、西班的動作左右對稱。舞者稱為佾生,跳文舞時右手執羽,常用雉尾;左手執龠,即短笛形的竹管,分別有立容、立聲之意;每個動作代表一個字、一節樂曲及一組動作。八佾舞為規格最高的祭祀禮儀,現代八佾舞的舞者均著古制禮服,一組男生三十二人手執盾、戚,另一組女生三十二人手執雉翟、龠,均依照舞譜表演,動作整齊莊嚴,節奏平穩,故為禮儀的祭祀性舞蹈;樂器也是仿古的編磬、編鐘,再加上胡琴、笛子等,釋奠佾舞共有三成,各有三個樂章,每個樂章為四言八句詩,總共96個動作。現今所用的舞譜依據明清兩代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