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有一些朋友問我Fujifilm GFX50SII拍起來的暗角是後製的嗎?因為他覺得看起來蠻自然的,我告訴他其實這個是拍攝的時候,就大概接近是這樣子,只是軟體可能再銳化一下,其實類似的情形,我也常常遇到同好朋友會詢問有關於35mm全片幅逆幅轉接中片幅的問題,所以這裡一次性的把這個部份做一個大概的解說給大家參考,在轉接中片幅的時候可以考慮看看,基本上我用的鏡頭其實幾乎都是35mm全片幅的鏡頭,基本上它的影像涵蓋圈大部分都無法涵蓋到33X44的中片幅尺寸,除了少數的大炮鏡頭或者是移軸鏡頭之外,其它的鏡頭或多或少黑角或是暗角都會有而且有時候會挺嚴重的黑圈,而我的習慣盡量都是開中片幅的片幅規格下去拍攝,因為這樣的景深虛化和空間透視的效果才會比較特別,但是這樣拍的話就是無法避免的暗角或是黑角以及嚴重的黑圈,所以我在使用的時候大部分都會很注意暗角跟黑角配置的位子,簡單地說就是把它融入環境裡面,所以在拍攝的時候我會很注意主體和環境的感覺把暗角的部分完美融入環境和攝影主題中,讓它看起來很自然協調,最常的就是逆光,因為因為大多數人印象中逆光的四週是暗的。
其實上35mm全片幅的鏡頭運用在中片幅上本身先天的影像圈不足所導致黑角暗角之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逆幅轉接在畫面上會呈現中心跟邊緣光差很大,從中心到邊角相差3-5格左右的光差,所以在拍攝的時候很容易因為這樣而形成整個光的落差很大,但我在拍攝的時候反而會找尋有光的地方,將其反差更大不過其實這樣的拍攝上更容易把暗角融入在畫面中,我的方式是拍攝的時候尋找有關的主題的話,如果光差很大我會以亮部的曝光為主,之後整個畫面就會形成亮度很亮暗部很暗者,暗部標準曝光不足但細節保留暗部,然後再後製軟體的部分在稍微把暗部的部分稍微調亮一點,這樣就很完美的融入整個畫面裡面,也不會亮部太亮上市細節暗部太暗失去氣氛,當然在拍攝的時候也必須要注意到整個亮部跟暗部的曝光差,能不能融入在畫面中形成協調的樣子,而不是一昧的說可能是固定的曝光多少或者是軟體暗部可以拉多少的亮度出來,這些其實跟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就變成是在拍攝中要注意的地方,當然也是經驗的累積,可以駕馭這種環境攝影主題,所以中片幅轉接35mm全片幅的鏡頭有它的魅力的存在,就看用上的習慣。
在我把中片幅的鏡頭全部賣掉,我現在使用中片幅的相機都是百分之百使用全片幅的鏡頭下去轉接,簡單的說我其實要的就是35mm全片幅鏡頭的超大光圈,像我常用的Voigtlander 50mm f1.0、Voigtlander 75m f1.5以及中一90mm f1.5這幾支鏡頭,其實是我常用在中片幅上能夠運用,其淺景深的效果大幅度的改變整個畫面氣氖,呈現出一般傳統全片幅相機鏡頭或者是中片幅相機鏡頭營造不出的感覺,其實這種的逆幅轉接的組合,在拍攝上有其限制但,是在使用上如果能夠駕馭的好,呈現出來的效果會不同於傳統的組合,雖然使用上有些不便而且必須習慣以外,在後製軟體使用上也必須注意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是要慎選主題場景不是每一個場景都很適合用這種方式去拍攝尤其是項圈不足的部分很容易會報肉出缺點出來所以我的習慣都會找到適合的場景去拍攝,有一點像是套進去的感覺呈現出整個很自然很柔和的感覺,整個表現起來就會比較效果好,個人感覺是這樣,所以在使用,例如轉接拍攝的時候這幾個地方都必須要認知第一個就是成像圈不足會有暗角黑角的部分,第二個是從中央到邊角的明顯觀察差別光亮的差別,第三個就是焦距的轉換這三個是在使用中片幅拍攝時必須要注意的,如果掌握的好這樣的組合能夠呈現出你平常在傳統的組合上用表現不出來的感覺,
這個也是我為什麼長時間使用中片幅轉接的理由,而且富士的中片幅相機有機械快門在實際使用上,轉接會比哈蘇來得方便,雖然細節質感的部分不如哈蘇,但是只要運用得當或者是選擇場景光線適合表現出來,質感個人覺得並不輸哈蘇的相機鏡頭,所有的鏡頭都有它的缺點和他的優點在使用一支鏡頭就是要了解它的缺點和優點,然後避開它的缺點或是善用它的缺點發揮它的優點,或是將缺點變成優點去發揮,所以在使用的時候必須要有清楚了解這樣搭配的缺點優點,在選擇拍攝主體的光線構圖的時候就能夠很自然地融入這個攝影主題中,而且不會產生缺點或者可以說是暴露出缺點,這個其實就是清楚了解你手上的器材的極限在哪裡,在使用的時候就能夠更得心應手,應該是說有缺點也並不是壞事,因為你在使用的時候就會在注意到,反而可以反客為主,應該是說沒有完美的鏡頭每個鏡頭都有擅長的地方,和我們的人就是需要去辨別什麼地方適合什麼地方不適合或是怎麼拍才會效果,為可不是說拿到頂級的相機只要直接拍就會產生好作品,其實相機鏡頭只是工具還是必須經過人腦計算或是判斷進而按下快門才能夠變成影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