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數位時代的攝影速成之反思

           說真的早期學習攝影的時候其實要花很多心思,去學習了解一些基本的操作還有相機的鏡頭原理,以及拍攝三要件曝光構圖光線...等等,而且早期的底片相機沒有很多的模式...等等,所以可以說幾乎都是全手動,簡單地說就是必須靠手動的方式,去思考構圖光線取再加上沒有辦法像數位相機一樣可以預視,或者是可以任意的提高感光度去控制曝光,所以在拍攝時其實考慮的事情多,或者是限制也多,比較不容易拍攝到好看的作品或者是說容易犯錯,尤其是曝光的部分底片的寬容度跟現在的數位相機比,可以說是天差地別,畫質的部分就更不用講,再加上以前沒有網路資料可以參考查詢,早期在學習攝影的時候,其實遇到的問題其實如果沒有人可以詢問或者是沒有書籍可以參考,就必須自行摸索這個就是早期攝影學習上先天不足,容易遇到問題的地方,不是像現在有社群可以詢問或者是網路上有許多資料可以查詢,但是隨著獲取資料越來越方便,早期學習攝影的困難老實說在現在幾乎不存在,唯一會造成阻礙的可能就是學習的態度或是最美感的最涵養才有可能是阻礙學習攝影的進步。

 

          前面提到其實早期在學習底片攝影的時候,比現在學習數位攝影困難多了,不論是資訊的獲得或者是器材的取得或者是拍攝上的問題處理,其實都是,在出現困難的時候沒有那麼容易處理,都必須反覆在錯誤中學習,而現在除了數位相機可以提供強大的性能功能,讓拍攝好的照片更加的簡單,而且除了數位相機的方便之外,現在手機的功能在某種程度上,也超越了相機,尤其是他的方便性,方便拍攝方便調整方便上網,有時候幾乎已經成為許多人 日常的記錄工具也,變成是人人都是攝影師的情況,感覺上攝影就變成是一個很簡單沒有技術含量的藝術創作,但是隨著如此就會變成其實有很多人都習慣直接拍攝,但是失去思考失去美術的涵養,失去實驗的動力一切都只是為了要馬上看到馬上拍馬上上傳,這是我個人認為現在數位時代的缺點。

 

          上面提到的是我認為的缺點,其實還有一個應該說更嚴重不是更奇怪的問題,就是有很多所謂的素人或是說他們是職業的攝影師,都會出一些課程或者是開闢一些頻道,然後發表自己的一些技術看法甚至還販賣一些東西,我個人覺得這個是時代的演變,因為現在媒體太方便的關係,所以每個人都可以出頭自己當師傅自己當攝影師,然後運用自己的美感經驗來教學,但是事實上我覺得有很多人,其實都他們所謂的 一些技術美感觀點,都是建築在數位方便的基礎上去做出來的,如果詳細看老實說其實有很多要嘛是美感不足,要嘛就是技術不足,不然就是自我反省能力不足,但是因為網路時代的關係很,容易獲得掌聲獲得肯定,所以在網路上就充斥了許多所謂的網紅素人老師之類,說真的他們有很厲害的地方特殊的地方,但是都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基本功不紮實,或者是有一些有關於基本技術的部分不夠,有的是美感不足,有一些網紅或者是素人,他們没有紮實的去學習攝影的基本功,然後再磨練出自己的技術和風格,就認為自己已經可以開宗立派或者是上課教學,事實上個人認為有點誤人子弟,我覺得攝影證明藝術基本功其實蠻需要的,但是因為數位太方便,網路太方便、有很多人在學習攝影的時候都忽略了這個部分。

 

          如果說到攝影基本功三要素,曝光、構圖、採光,拍攝三要素快門、光圈、感光度,曝光的部分其實在數位或者是手機時代這個部分其實變得容易,早期在拍攝的時候曝光,其實是滿深刻的學問,因為底片的寬容度不高所以稍微曝光不足,拍出來畫質層次細節就會不好,但是數位時代老實說曝光不準也沒關係,拍攝raw可以有效的在數位軟體上直接做後製,而且有一些相機甚至寬容度度超高,曝光不足三格甚至五格,都還可以補救回來可以,說數位相機除了讓拍攝者更加容易掌控以外,也形成了攝影更加容易掌控但是也讓人變笨,不會去思考一些基本的問題,簡單地說就是速成,速成沒有穩紮穩打按部就班的學習基本的知識,循序漸進,其實很容易拍出來的作品,很有感覺但是缺少內涵,就好像倚天屠龍記中周芷若,學習速成的武功但是最後還是沒有辦法張無忌循序漸進的九陽神功厲害。


           構圖在底片時代,幾乎是在拍攝時就要一起完成,因為早期的底片的畫質和放大倍率其實不高,如果再裁切畫面的話,整體的畫質會更差,除非你用中片幅或者是大片幅相機才能夠經得起裁切畫面,但有機動性降低的問題,但相對用這種像其他的機動性就會比較差,如果在數位時代構圖就比較隨便,老實說我看過很多人就是就是可以拍攝寛一點,如果到時候畫面不夠緊湊,再使用裁切方式,雖然早期在數位相機的畫數不高,所以裁切只會有相當程度的影響,但是隨著相機科技越來越進步畫素越來越高,這已經不是一個問題,但是也形成了許多人在拍攝時構圖上的不嚴謹,經驗的累積不足或者是拍攝時候的態度不佳,反正後製可以裁切,很多人都習慣性的後製裁切。

 

          早期採光在底片時代其實非常的重要,有時候它等於是一個畫面的生命,如果採光的好整個畫面的質感會更強更好,但是如果採光不好整個感覺就會很差畫質也不好,但在數位時代這也不是一個問題,可以都透過後製的合成或調整也可以克服這個問題,所以這跟前面有許多所謂的網紅或是素人,都喜歡大幅度的使用數位與修補或是改善畫面不足有問題的反而不願意在拍攝前先努力的做功課,或者是花心思在上面,其實就是基本功不足不願意花心思,講求速成一切會就好,所以也容易出現太完美不耐看缺少內涵的情形。

 

          感光度的部分,在早期底片時代的話,會直接影響到快門速度還有畫質的關係,所以以前的底片感光度越低畫質越好,反之感光度越高畫質越差,實際上,早期的攝影者在選擇底片的時候都會很注意,因為幾乎無法隨意的更換或者是在做出其他的改變,只能夠配合底片的特性去拍攝,但是在數位時代這個地方完全不存在,尤其現在很多相機的可用感光度隨隨便便都有超過1600、3200、6400,有的甚至有更高畫質,甚至還可以透過後製的軟體降噪,畫質更高,而導致許多學習是為攝影的人,都缺少思考直接把感光度調高或者使用自動感光度去搭配曝光模式就好,但是就失去了思考的方式,簡單地說只要專注在拍照上就好,但是這個是好聽的說法,難聽的說法其實就是懶得思考、一切會就好方便就好。


          快門和感光度幾乎是一體兩面息息相關,在底片時代快門要快,能夠捕捉到快速移動的畫面,必須現場光線足夠,但是如果光線不佳 就必須靠三脚架、提高感光度,但提高感光度底片的但這樣會導致畫面效果不佳,不然就只能考慮大大光圈,所以這些基本的項目都是息息相關,缺一不可,所以快門有時候還必須考慮到鏡頭的重量,要維持在一定的防手震的快門速度上,或者是準則,但是現在除了有電子快門可以在速度上更快,可以使用更大的光圈或者是速度更慢方便長時間曝光在加上防手震、其實拍攝的快門幾乎可以比以前底片時代的標準更低,而且更成功,但這樣速成的方式,也讓許多人忽略了基本功的紮實訓練,而是太依賴數位相機的性能。


          大光圈老實說在底片時代,是很奢侈的東西、因為在早期的光學設計組裝工藝,還有材料鏡片材料的限制之下,要大光圈又要畫質好,其實某種程度上有困難,要嘛就是光圈不夠大,要嘛非常的昂貴,不是像現在數位時代大光圈其實幾乎是隨處可看到,而且價格又不貴、在搭配上數位時代防手震還有高畫質,可用感光度幾乎在所有的限制的不存在,我指的是物理上的客觀條件不存在,只存在主觀的條件,也就是基本的藝術涵養對攝影採光構圖的觀念看法還有功力。但不可否認這說這些所謂的網紅或者是素人,其實也有一定的真才實學或者是特別的特殊的能力,還有風格,但是我個人認為這些都必須建築在基礎的攝影能力和藝術美感之上,而不是透過方便的數位科技,來取代這些原本必須要有的基本功。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網路數位時代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angsir 的頭像
    wangsir

    wangsir的部落格

    wangs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