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行前一晚知道會是個天氣腈朗藍天白雲的好天氣,但卻陷入長考到底要帶M240彩色機身還是M246黑白機身呢?參考了許多網路上的照片彩色拍起來一定很美,但又想說拍起來再美也和其他人差不多,就算能拍到更特殊的角度始終還是有彩色的框架在,本來想到最後是M240和M246都放到包包裏,結果當天出發前又把M240彩色機身拿起來,想著只用黑灰白的色調來表現看看,所以只帶M246黑白機身就出門了和TTArtisan 11mm f2.8、voigtlander vm 10mm f5.6、Leica28-35-50mm f4。
崗山之眼簡介:
高雄崗山之眼園區位於崗山區和燕巢區中間的小岡山,占地1.8公頃以天空廊道為主體用全長88公尺音樂為園區理念,採用鋼構斜張橋之形式設計廊道中間有一小區是以強化玻璃打造的透明通道,主塔橋墩是以手提琴的形狀意象表現,兩邊的往四週擴散的鋼索即為琴弦,意思代表著琴瑟和鳴之意,而於最後回程的迴旋梯則是應和的口琴概念,階梯踏面像徵琴鍵一樣旋轉之下,走在高度八層樓高的天空廊道上享受陽光照耀微風吹拂,視野遼闊俯瞰著阿公店水庫、阿公店森林公園、阿公店溪平原之美景,山水景色盡收眼底。這一幕彷若群山溪川和藍天白雲一起在演奏著自然的樂曲,站在上面享受雲端漫步的視覺與聽覺感覺三覺體驗,人與大自然相互共鳴的生命樂章。
崗山之眼拍攝過程:
到達崗山之眼往上走都是淺斜岥走道經過攤販商店區,最先看到的是走天空廊道回程旋轉樓梯和主塔橋墩以及天空廊道相互連接的巨大結構,矗立山坡上十分壯觀遠,這時先使用TTArtisan 11mm f2.8拍攝記錄整個感覺,接著往上走就看到了整個崗山之眼天空廊道的悠美身影,直覺性的往主塔橋墩走過去往上仰角拍攝出半弧形的天空廊道和橋墩一起的感覺超震撼,加上逆光的陽光更添氣勢(我想這種角度只有我這種神經病才會拍這樣),走回步道沿路拍攝天空廊道和四週植物樹林的整體感覺,走到最上端再未往上進入廊道刻意在下面拍攝廊道連結山體的曲線結構搭配遠處的雲山白水美景超FU,接著往上走正式走到上方映入眼睛的是無比寬廣的青天白雲和天空廊道組合成大自然世外桃源,用TTArtisan 11mm f2.8從側面一直拍攝到中央的主塔逆光順光都美,加上魚眼的變形將整個結構和鋼纜連接的氣勢整個拱脫出來,走到旋轉樓梯意外發現一個美麗的角度就是旋轉樓梯水泥頂端的柱子,遠方是森林城市山脈一層層很有層次,往旋轉樓梯下走在不同的高度拍攝出天空廊道、旋轉樓梯、提琴橋墩的整個連體結構超壯觀,走出旋轉樓梯換上voigtlander vm 10mm f5.6拍攝,再拍攝之前拍的角度表現不同的視覺風格,最後沿著坡道用Leica28-35-50mm f4拍攝旋轉樓梯、提琴橋墩的局部結構加上四週的樹木和遊客各顯特色而且突出,也是另一種不同的風格味道和前大景氣勢完全不一樣走的是小品路線。
崗山之眼攝影資料:
𠄘開頭前面所說一開始其實考慮到底要帶彩色、黑白相機,之後三心二意乾脆兩台都帶,最後在反骨的意識做崇之下,選擇用黑白來表現崗山之眼的光影形之美,有別於傳統的彩色風格表現,其實心中的想法是如果用黑灰白的色調來表現可能藝術性更強,所以才決定用M-Monochrom Typ 246來拍攝,11mm f2.8用變形的方式強化整個天空廊道的弧度,快門1/60至1/1000光圈f11至F16感光度400度,vm 10mm f5.6則是用110度的超廣視角拍攝全景的感覺,快門1/60至1/1000光圈f16至F22感光度400度,28-35-50mm f4則是以拍攝局部結構特寫為主,快門1/30至1/1000光圈f22感光度400度拍攝DNG檔轉JEPG檔有銳化縮圖200K全程手持拍攝,一開始是先從整個外觀整體拍攝使用11mm,拍攝至一半換成10mm f5.6最後換成28-35-50mm f4,拍攝局部的特寫完成此次的拍攝因為縮小光圈幾乎不用對焦,所以全程Live View 對焦取景。建議大家自行開車至阿公店水庫管理中心或森林公園比較方便轉搭崗山之眼觀光公車或共乘計程車前往崗山之眼園區。因為崗山之眼園區自08時至20時管制遊客機車及小客車進入,騎車或開車民眾需到周邊停車場先行停車,再轉搭接駁車或共乘計程車進入。因山區路寬較窄小坡度較高,夜間民眾開車上下山請減速行駛注意安全。接駁車1人25元,參觀不用門票,不用預約只需注意休園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