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Nikon zf相機發表上市引起一陣的轟動和熱購,也讓大家重拾對Nikon的信心,可以說從Z9和Z8到ZF這次Nikon真的是做對了,知道善用自己的優點來掩蓋缺點,說實在從自動對焦底片相機Nikon就已經喪失了先機開始落後,一直到數位相機仍然未搶回先機,而無反相機在Sony推出A7系列可以算是席捲市埸,而Canon推出R、RP,Nikon則發表Z6、Z7規格兩家都未盡完善也未能搶勝Sony太多市埸,有一段時間讓Sony一路高歌佔領主流無反相機市埸王座,恰巧這次看到Nikon ZF,有別於Sony A7C系列打造了一個新相機的藍海需求,而Sony A7C系列在品質和體積取得平衡的創新實在令人激賞,Nikon這次取材自身歷史,一種底片單眼相機的傳奇經典,附於歷史的故事和科技的性能,成為一台内外都美的復古風無反相機,也在競爭的各相機品牌中打開了一個新相機的藍海需求和Sony一樣同中求異但方式略有不同,這次從Nikon ZF看Leica M11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感想,是前不久看到一篇在網路上的網友發言講到Leica m11的使用心得跟觀點,發現在攝影相機鏡頭市埸,Nikon ZF和Leica M11開始產生了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質量變化,以下評論無任何科學數據或實驗室資料,完全是個人不嚴謹的看法心得,完全不專業若有疏漏錯誤請前輩先進指導更正。
以Nikon ZF和Leica M11來看其中品牌廠商的觀念變化可能有些同好朋友會覺得奇怪,一直以來Nikon和Leica可以說是兩個完全不同取向的相機品牌,有什麼可以一起研究討論的地方,其實在智慧型手機功能越來越多性能越來越强的現在,數位相機的銷售量正在逐漸的變少,尤其是俗稱傻瓜相機的隨手相機更是慘不忍賭一路下滑,各相機品牌除了要和其它相機品牌競爭之外,其實最大的敵人是智慧型手機在競爭影像市埸,讓鏡頭相機品牌想破頭的創新製造賣點來吸引消費者買單,而之前Sony A7C的系列至A7C2和A7CR就是如此,在品質和體積取得平衡最重要的是其它相機品牌還没有類似的產品,足見其厲害之處,也是這幾年看到少數與眾不同的創新方式,但把戲大家都會變但各有巧妙不同。這次Nikon 在推出了最新35mm的全幅機種 Nikon Zf。它是以 Nikon 傳奇的 FM2 底片單眼相機為設計概念,有著上世紀 1980 年代的方正、簡約、文青風格外型,但內在採用高階Nikon 的 Z8 和 Z9處理器,並 配置24MP BSI CMOS 感光元伴、14fps 連拍、先進的 AI 自動對焦及 4K/60p 錄影的强大功能,可以說是名符其實的內外兼備的復古無反相機。都是在同中求異在一樣的產品中做出區隔性可以說Nikon近年來打的最好的一付牌。
前面提到的是Nikon和Sony,而Leica產品線十多年推出的SL系列和Q系列可以說大獲成功,成功的開發出新的市埸,吸引到新的客人,加上成立L聯盟可以說徠卡這十幾二十年做的順風順水,隱隱的似乎能Nikon、Canon、Sony抗衡,但徠卡也似乎也慢慢的在變化中有些本質初心的改變,從Leica m10系列開始,從操作介面開始和SL系列和Q系列整合同一樣的操作模式,而Leica m11則是幾乎完全同化,就以從整個傳統M相機設計理念的來看,Leica M10R算是最後一台傳統意義的數位M機了,因為從M11的操作介面和底蓋電池設計理念有完全朝向Leica SL2及Leica Q2的方向整合共享。從電池革新與取消底蓋可看出改變的最明顯,還有EVF和LV的規格進步,與傳統的M機使用方式習慣有所不同,簡單的說,徠卡清楚的了解到EVF和LV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而黃斑測距對焦的使用則是相對減少,由此正好反映出M機使用者的操作習慣正在改變,或則說變的更方便更像無反相機。亦或則是用更多的方便吸引原本對黃斑測距對焦恐惧的新客人來擴大用户群。所以前段提到的是硬體的部分,另外徠卡最引以為傲的颜色層次也有所不同,M11的顏色JEPG檔直出很是搶眼,對比與色彩更為濃郁,跟上一個系列的Leica M10、M10P、M10R走的清淡亮麗的颜色風格不太一樣。個人覺得和我之前用過SL2,加上網路上看到Leica M11的色彩照片,其實跟Leica SL2相當類似。除了畫素高一點之外,似乎沒有明顯的差異和區別,顏色層次屬於亮麗濃郁鋭利很吸晴但似乎不耐看少了一點M機原有的韻味。說Leica M11像是一台有著SL2靈魂的數位M機似乎也不過份,當然拍DNG檔可以後製颜色層次,但基本的颜色層次其實還是有其基本的調性,就像Leica M9的濃郁渾厚、Leica M240的鮮豔豐富、Leica M10的清新亮麗,每一代的數位M機除了硬體設計有些不同之外颜色層次上仍然有其個性。
所以無論如何,數位M機的屬性定位從Leica M10系列就開始在轉變當中,一直到M11終於大改款有了明顯的變化,但整體上Leica M機系列仍是當代的測距式相機的經典之作没有之一,但既然是測距式相機的第一名,品牌廠商研究如何繼續持續進步總是好事,有利於消費者有更好的選擇,只是思考方向或可朝向如何持續加强測距式相機的既有優勢和特色甚至於是歷史,或是專精於讓色彩層次更上一層次。而非將一般品牌的單眼無反相機的使用習慣和方式套用到Leica 數位M機上,這樣反而有可能弱化這台相機的特色本質,因為如果把Leica M機改的越來越方便規格越來越高,例如6000萬高畫素的設計或取消傳統底蓋,雖然有高解像力和拿取電池及記憶卡真的方便,但人文街拍是否需要6000萬高畫素(雖然可以調整為3600萬畫素或1800畫素),不免會有強化數位M機靠向SL系列及Q系列設計風格的印象,並逐漸失去M機的特色之外,也容易手震的問題也是有討論的空間。或許高畫素是為了靜態攝影主題設計,例如風景、建築、靜物、商品..等等,雖然不可否認6000萬高畫素讓畫面的的立體感强化不少也算是優點,但即便如此,產品定位不同於SL系列和Q系列的M系列相機是否有必要高到6000萬素,恐怕都不是每一個用户都認為必須。從Nikon zf系列和Sony a7c系列可以看的出來,日系品牌在同樣的產品中取得差異化的創新,試圖在同品牌的產品中創新也在不同品牌的產品中做出區隔,而Leica身為唯一的德系品牌確是在同品牌的產品中去相互溶合,似乎有點失去個別的獨立特色性,就像Leica M11是6000萬素Q3也是6000萬素,相信未來SL3也是6000萬素,難怪有用M11的朋友說,Leica M11像一台披著M機外殼的無反相機,也似乎印證徠卡開始順應潮流而非開創潮流,似乎那個製定135片幅歷史規格的徠卡已經有點印象磨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