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入手Voigtlander vm 50mm f1.0和Canon 50mm f0.95LTM 以及Canon 50mm f1.2LTM...等等,所以口袋直接見底大量小朋友出走,但無奈想要的東西太多始終買不完,就把想法動到了Leica M9P上,拼命找理由想把它賣掉,什麼不常用啦、連拍太慢、容易當機、CCD可能會壞、壞掉没法修....等等許多理由想除之後快,轉一些現金再來入手新的相機或鏡頭,但每一次拿出來一用完就乖乖的打消念頭,又默默的把它放在防潮箱內擔任防潮箱高級管理員。原因無它就是其獨特的CCD色調層次實在迷人,幾乎每支鏡頭裝上去一用都像吃了威而鋼嚇嚇叫直接脫胎換骨,最近的是配合Voigtlander vm 50mm f1.0用真的是很柔美,說CCD成像不美真的是騙人的用過的都知道一用就上癮,然後最近又入手了現役中唯一測距式鏡頭在德國手工生產的Zeiss Distagon T* 15mm f/2.8 ZM,雖然已經用Leica M10R測試過了效果也不錯,但Zeiss和Leica純德國製的傳統老機老鏡組合怎麽可以錯過呢?以下評論無任何科學數據或實驗室資料,完全是個人不嚴謹的看法心得,完全不專業若有疏漏錯誤請前輩先進指導更正。
Zeiss 15mm f2.8 ZM和Leica M9P傳統懷舊的經典誕生:操作使用
Zeiss 15mm f2.8 ZM是設計在測距式對焦相機上使用,其體形重量上要比單眼反光鏡版本小許多,但以Leica的M系列廣角鏡來看可算大支,塗裝出色質感十分整體的組裝上很緊密紮實,對焦環轉動使用柔和滑順,但對焦環部分無法黃斑測距式連動,所以如果用測距式對焦的Leica M8、M9、Epson RD-1數位M機或Leica 底片M機,則必須使用距離標尺來估計距離拍攝,並且加裝外置式取景器取景,所以建議使用f5.6或f8光圈可以以寬景深來補償對焦上的誤差。在使用在Leica M9P這台超傳統的數位M機,没有EVF電子觀景器或Live View 對焦可以使用,基本上是一台底片型的數位M機,必須裝外置式取景器取景構圖,最重要的是有視差無法像EVF電子觀景器或Live View 對焦可以精準對焦構圖,所以使用上需注意常用才可以習慣,另外最重要的是最近對焦0.3米類微距功能,在Leica M9上必須用鏡身上兩個紅色標示,一個是1米,一個是2米。在最大光圈2.8的時候,將對焦環轉動到1米時合焦景深清晰範圍是"0.7米到2米",轉動到2米時合焦景深清晰範圍是"2米到無限遠",這是一個十分好用的方式,適合近距離或快拍或用大光圈時,轉到這兩個位置就能完成對焦,實際使用只要抓大概的距離然後對焦環轉動對準1米或2米的位置就可以準焦拍攝非常快速,0.7米差不多是一隻手臂的距離。另外要注意用此鏡水平很重要,因為稍有歪斜會非常明顯而且失去平衡感。PS.使用外置式取景器使用福倫達15mm取景器比較便宜。
Zeiss 15mm f2.8 ZM和Leica M9P傳統懷舊的經典誕生:色調層次
目前市面上的量產現役市售相機中可以說幾乎百分之百是COMS的感光原件,連以前高階的中片幅相機為了更細緻的畫質層次一直使用CCD的感光原件,也完全被COMS的感光原件取代目前幾乎没有生產CCD的相機,所以拜科技的進步軟體的先進而產生現在近乎完全但接近统一標準的色調層次,就如同之前所說和現代鏡頭一樣很銳利抗光強但各廠牌看起來很像有時根本分不出來,或許應該說多了一份精準確實少了一份感覺浪漫,而Zeiss 15mm f2.8 ZM和Leica M9就是老式的經典浪漫,前面提到Zeiss和Leica純德國製的傳統老機老鏡組合令人想像空間大,雖然Zeiss 15mm f2.8 ZM和Leica M9在實際的機械操作實在難用,必須常用常練習才能熟悉運用但其表現出來的色調層次實在不錯,以空間畫面呈現出的極富情感的立體感,加上清澈明亮高解析度低變形的質感,以及醇美濃郁的色調和細膩自然清爽透徹層次,如同油畫般優美雅致,立體的層次帶來豐富的生命,簡單的說就像底片的感覺,更精準的說是像正片幻燈片的味道,有種既醇厚至極又回味無窮的經典魅力,可以說是Zeiss和Leica强强聯手的奇秒組合,尤其這種傳統蔡司廣角鏡搭配徠卡CCD老機的組合,更是用過令人難忘。
測試地點:三鳳中街 技術資料:拍攝相機Leica M10R、A模式光圈先決快門1/30至1/4000光圈f4感光度200度,拍攝DNG檔轉JEPG檔有銳化增加飽和度縮圖200K,全程手持拍攝
測試地點:圖書總館 技術資料:拍攝相機Leica M10R、A模式光圈先決快門1/30至1/4000光圈f4感光度200度,拍攝DNG檔轉JEPG檔有銳化增加飽和度縮圖200K,全程手持拍攝
測試地點:客家文化園區 技術資料:拍攝相機Leica M10R、A模式光圈先決快門1/30至1/4000光圈f4感光度200度,拍攝DNG檔轉JEPG檔有銳化增加飽和度縮圖200K,全程手持拍攝
測試地點:北港朝天宮 技術資料:拍攝相機Leica M10R、A模式光圈先決快門1/30至1/4000光圈f4感光度200度,拍攝DNG檔轉JEPG檔有銳化增加飽和度縮圖200K,全程手持拍攝
Zeiss 15mm f2.8 ZM和Leica M9P傳統懷舊的經典誕生:個人看法
Leica M9是我用過的數位相機中,唯一賣掉二次入手三次,現在仍然在我的防潮箱中,偶爾出現在我的相機袋中,其實認真講Leica M9P用起來可以說笨拙難用,極低曝光的寬容度像正片一樣不好捉摸,極爛的螢幕只能看基本的構圖曝光其它的細節層次對焦可以說幾乎無法參考,雖然再使用過M240、M10R這些先近的數位M機,有者EVF電子觀景器或Live View 對焦以及其它先進功能可以使用,但仍然取代不了我喜歡經典的M9P,首先是Leica M9P傳統的測距式結構看起來優雅經典的外觀造型,摸起來雋永質感的溫潤手感,用起來紮實響亮的機械運轉,拍起來極富情感的立體質感,經過十幾年依然雋永,而Zeiss 15mm f2.8 ZM則是一支無法聯動對焦需估焦而且四週失光嚴重的超廣角鏡頭,在我用過Leica 16-18-21mm f4和Laowa 12-24mm f5.6,兩支極為方便而且解像力相當好的現代變焦測距式鏡頭,加上可以變焦等於是一支抵好幾支用超方便,然而在2023年的現在使用一台2009年第一台135mmCCD傳感器的測距式數位相機配上一支2010年第一支15mm f2.8規格的測距式超廣角鏡頭,一套全手動操作並且會當機和無法聯動對焦需估焦的相機鏡頭的組合,一套近三十年的傳統老機老鏡組合,無疑是有些自虐自討苦吃,但在使用中更多的是追求一種歷史的光澤質感。在這個先進的21世紀用這套補捉靈魂瞬間的奇幻組合,擁有一種歲月累積的懷舊感,是現代鏡新機組合無法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