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6458.jpg

人往高處爬水往低處流,機往中幅走鏡朝大光圈,說的人要往越高處移動極積進取,而鏡頭相機要朝中片幅和大光圈前進XD,從底片時代用了PENTAX 67、645、Mamiya RB67、HASSELBLAD 500 CM、202FA、903SWC,細緻的畫質和夢幻的景深中片幅在我的心中一直有個不可憾動的地位,那怕在用了Nikon、Canon、SONY的專業單反無反相機,仍然對中片幅相機心有嚮往,但在早期數位中片幅超高的價格、難用的介面、平凡的性能一二再再而三的毀滅了我卑微的中幅夢,直到Fujifilm GFX50S出現,雖然規格上比當時的Nikon、Canon、SONY的專業單反無反相機完全沒有競爭力,但一式絕招闖江湖以平實價格和超大COMS的高CP值,讓我的中幅夢再度被喚醒,但是當時手上已有Leica心中已經裝不下任何的鏡頭相機,那怕GFX50R出現也只是心中有點掙扎就給它忍下來選了Leica SL2,最後在賣掉Leica SL2後心中留下個位置,這時在Fujifilm GFX50SII出現之後推倒了我的堅持,試用GFX50SII之後更是催毀了我心中的徠卡堡壘,決定延續底片時代中片幅的夢想。以下評論無任何科學數據或實驗室資料,完全是個人不嚴謹的看法心得,完全不專業若有疏漏錯誤請前輩先進指導更正。


之前分享過在入手Leica SL2和M10R時都有評估過Fujifilm GFX系列和Hasselblad X1D系列,但最後都考慮到轉接 Leica M鏡和原廠鏡頭的問題而放棄,這次因為fujifilm gfx50sii發售了,原有的第一代GFX50R和GFX50S都出現了6萬多的售價,可以說是比起原先發售價格差不多直接打了五折,這個在我看來實在是個很值得入手的價格,加上用了X-PRO2轉接Leica M鏡的效果實在很喜歡,想入手Fujifilm GFX50R,二手價錢只是50S2 的一半左右加上,採用旁軸式機身設計,說實在是我喜愛的相機類型和Leica M10R一樣,在人文街拍上也減少了一點侵略感多了些含蓄也容易隱藏,感覺就是一台放大般的M10R旁軸相機,但前些日子的Fujifilm GFX50SII試用會,打破了我的想法再仔細比較GFX50R、GFX50S、GFX50S2之後,發現三台的基本規格幾乎一模一樣而GFX50S2只比GFX50R、GFX50S多出新的處理器和防手震其它幾乎相同,但在試用 GFX50SII之後感覺防手震不錯手把握持感非常好,比GFX50R,GFX50S好而且體積更小巧但重量多了150克,但老實說感覺不會很重和之前的Leica SL2差不多重,而且令我最喜歡的是多種底片模擬和1:1和65:24切換片幅以及防手震這三項最吸引我,在搭配Leica鏡頭能產生什麼樣的效果呢?令人期待!


Leica M鏡轉接Fujifilm GFX50SII:相機規格

 

5140 萬像素中片幅 CMOS、內置 Wi-Fi 功能、可調校角度 LCD、支援雙 UHS-II SD 記憶卡、Full HD 拍片
推出日期:2021年
感光元件:5140 萬像素
感光元件:43.8 x 32.9mm
感光元件:CMOS
最大解像度:8256 x 6192
耐用特性:防塵防水滴
對焦模式:單點 AF / 連續 AF / MF
對焦類型:智能高速 AF(TTL 對比 AF / TTL 相位檢測 AF)
AF 框選擇:單點 AF:EVF / LCD:13 x 9 / 25 x 17(AF 框可變尺寸)\區域
AF:在 13 x 9 網格上 117 個區域中可選 3 x 3 / 5 x 5 / 7 x 7\廣域/跟蹤 AF:(多達 9 個區域)*AF-S:廣域 / AF-C:跟蹤全部
曝光模式:1. 支援光圈先決、2.支援快門先決、3.支援手動曝光
快門速度:1/4000 至 3600 秒,支援 B 快門
感光值:100 (擴展) / 200 / 400 / 800 / 1600 / 3200 / 6400 / 12800 / 25600 (擴展) / 51200 (擴展) / 102400 (擴展)
LCD螢光幕:觸控式、3.2" 吋 三向可翻折式觸控屏幕視野率為 100 %
儲存媒體:雙 SD / SDHC / SDXC(兼容 UHS-II)
電池種類:NP-T125 鋰離子電池
機身重量:900克
機身體積:147.5 x 94.2 x 91.4mm


Leica M鏡轉接Fujifilm GFX50SII:實拍測試


Fujifilm GFX50SII的體積大小和35mm全片幅的旗艦機大小差不多體積重量,其符合人體工程學的握持和直觀的控制能輕鬆使用。雖然重量900克但不會感覺重和Leica SL2差不多,外觀上看不出來是中片幅相機,三向傾斜液晶屏靈活性與觸摸屏控制結合使用很是好用,各式的開關按鈕滾輪的設計都恰到好處,跟GFX50S和GFX50R有些不同的是外型縮小些而操控上從快門、感光度、曝光補償的實體轉盤改數位螢幕和觸控,算是與時俱進不侷泥傳統的經典設計,之前底片機的構造概念幾乎都消除,在常使用Leica M手動系統有點不太習慣,但用久了也就熟悉上手了。Leica M鏡轉接Fujifilm GFX50SII除了像夜神Noctilux系列或75mm、90mm、135mm長焦鏡頭,不然裝上就是有些頭小身大,雖然大部分LEICA M鏡都無法涵蓋33X44的中片幅尺寸,但用35mm全片幅、1:1、7:6有些還可以涵蓋很方便,其實入手GFX50SII最主要是切換片幅和底片色彩上最有看頭,像65:24的XPAN的橫幅模式更是一大樂趣,所以在使用這臺Fujifilm GFX50SII我等於是帶了一台中片幅和一台35mm全片幅相機超好用。Leica M鏡轉接Fujifilm GFX50SII使用Ttartisan轉接環,做工不錯而且便宜堅固耐用。不過實際使用對焦上需要更注因為景深很淺,Leica APO 50mm f2用起來景深像50mm f1.0容易脫焦,另外防手震效果不錯在1/15秒手持還行但仍需在手持上注意握穩,不然還是會因為中片幅快門震動而晃動,建議快門速度在1/60秒以下可以用電子快門可以有效減少快門震動。

 

Leica M鏡轉接Fujifilm GFX50SII:色彩層次


因為Fujifilm GFX50SII太新所以我的電腦軟體未支援只有先用JEPG檔拍攝,再用LR銳化調整反差(也可以在相機上設定好可以JEPG檔直出),實際用中片幅GFX50SII的5000萬畫素,在電腦螢幕上的感覺和M10R的清爽乾淨或M240的油潤渾厚不大一樣,有些介於兩者之間但層次細節的細緻度比LEICA的M10R好些放大看最明顯(用JEPG檔的情形),不過立體感則是比不上LEICA的M10R但我想之後用RAW檔應該會更好,FUJIFILM的層次色調看起來就是舒服,簡單的說就是像底片一樣的柔順平滑,這也可能和我之前拍過超過二十種富士底片的印象有關,始終覺得富士的色彩和階調有種綿密細緻的層次感覺,有時曝光不足一格反差更強更立體。模擬底片色彩很方便可以直接切換使用十分方便不用在後製調色麻煩,在實際拍攝進電腦看有一些畫面完全不用後製調色,但在曝光建議不要過度不然在JEPG檔亮部層次損失很多JEPG檔暗部好一些相信用RAW檔拍攝寬容度會好很多,再來建議記憶卡買好一點傳輸速度快容量大,尤其是用RAW檔拍光等檔案輸入記憶卡就會讓你錯失不少畫面。PS.之前試拍Fujifilm GFX50SII時用GF110mm f2、63mm f2.8、35-70mm f3.5用全開光圈拍JEPG檔拍攝老實說層次畫質細緻滑順,不過立體感不足有點失望,但想可能是鏡頭和相機設定差異所造成,雖然RVP軟片JEPG檔立體感不如Leica但比上次用原廠鏡好多了。


測試地點:北港天港宮:技術資料:拍攝相機FUJIFILM GFX50SII、A模式光圈先決快門1/15至1/4000光圈f2至f5.6感光度100至1600度,拍攝4:3片幅無裁切JEPG檔RVP軟片LR銳化調整反差縮圖200K,全程手持拍攝,使用鏡頭:Leica Apo Summicron-M 50mm f2、Leica 16-18-21mm f4

Leica Apo Summicron-M 50mm f2轉接富士GFX50SII

Leica Apo Summicron-M 50mm f2轉接富士GFX50SII

Leica Apo Summicron-M 50mm f2轉接富士GFX50SII

Leica Apo Summicron-M 50mm f2轉接富士GFX50SII

Leica Apo Summicron-M 50mm f2轉接富士GFX50SII

Leica Apo Summicron-M 50mm f2轉接富士GFX50SII

Leica Apo Summicron-M 50mm f2轉接富士GFX50SII

Leica Apo Summicron-M 50mm f2轉接富士GFX50SII

DSCF0186.jpg

DSCF0528.jpg

DSCF0576.jpg

DSCF0591.jpg

DSCF0730.jpg

DSCF0805.jpg

測試地點:駁二特區:技術資料:拍攝相機FUJIFILM GFX50SII、A模式光圈先決快門1/15至1/4000光圈f2至f5.6感光度100至1600度,拍攝4:3片幅無裁切JEPG檔RVP軟片LR銳化調整反差縮圖200K,全程手持拍攝,使用鏡頭:Leica Apo Summicron-M 50mm f2、Leica 16-18-21mm f4

 

DSCF1744.jpg

DSCF1762.jpg

DSCF1812.jpg

DSCF1830.jpg

DSCF1851.jpg

DSCF1914.jpg

DSCF1939.jpg

DSCF1948.jpg

 

測試地點:中正技擊館:技術資料:拍攝相機FUJIFILM GFX50SII、A模式光圈先決快門1/15至1/4000光圈f2至f5.6感光度100度,拍攝4:3片幅無裁切JEPG檔RVP軟片LR銳化調整反差縮圖200K,全程手持拍攝,使用鏡頭:Leica Apo Summicron-M 50mm f2、Leica 16-18-21mm f4

DSCF2079.jpg

DSCF2091.jpg

DSCF2097.jpg

DSCF2103.jpg

DSCF2105.jpg

DSCF2112.jpg

測試地點:鳥松濕地:技術資料:拍攝相機FUJIFILM GFX50SII、A模式光圈先決快門1/15至1/4000光圈f2至f5.6感光度100至400度,拍攝4:3片幅無裁切JEPG檔RVP軟片LR銳化調整反差縮圖200K,全程手持拍攝,使用鏡頭:Leica Apo Summicron-M 50mm f2、Leica 16-18-21mm f4

DSCF2164.jpg

DSCF2171.jpg

 

DSCF2194.jpg

DSCF2201.jpg

DSCF2220.jpg

DSCF2224.jpg

DSCF2257.jpg

Leica Apo Summicron-M 50mm f2轉接富士GFX50SII

Leica Apo Summicron-M 50mm f2轉接富士GFX50SII

Leica Apo Summicron-M 50mm f2轉接富士GFX50SII

Leica Apo Summicron-M 50mm f2轉接富士GFX50SII

Leica Apo Summicron-M 50mm f2轉接富士GFX50SII

 

Leica M鏡轉接Fujifilm GFX50SII:個人看法


用Fujifilm X-PRO2時就感覺富士顏色實在不錯,但可惜是因為APS-C的規格畫面細節立體感實在不行放大看更吃力,所以有了入手GFX系列的想法,之前常聽到一些同好朋友說沒有Fujifilm35mm全片幅實在遺憾,如果有35mm全片幅一定和Canon、Nikon、Sony有得拼,其實個人主觀認為富士之所以會選擇APS-C規格和33X44規格中片幅相機,是富士有自知之明因為在35mm全片幅這個激烈競爭的紅海市場討不到什麼便宜,只能依富士自身條件只能擇優去發揮,雖然富士有幫其它廠牌代工過鏡頭相機,但畢竟沒有發展出很齊全產品線,所以在這方面的技術經驗上可能不如Canon、Nikon、Sony,所以評估這樣的情形最好的方式就是切入其它藍海市場來區隔,像Canon、Nikon、Sony在APS-C規格都沒有很注重而33X44規格中片幅產品則更是完全沒有,所以APS-C相機相對的配件鏡頭的支援也比較少,自己從用X-PRO2之後發現其實用富士APS-C規格的同好朋友很多,而且許多是拍人像因為富士的色彩十分討喜最重要是有許多模擬底片程式可以選包括顆粒感、肌膚感....等等,可說是富士數十年色彩科學的精華之大成,加上不貴的鏡頭群和眾多配件用品使得整個產品線非常齊全,並且相對入門款相機鏡頭都比Canon、Nikon、Sony便宜,而自成一個系統生態吸引許多同好朋友加入,反觀中片幅則是看每個人的需求不是每個人都必要,我自己則是想Leica M鏡的光學立體感加上33X44規格中片幅相機富士獨有的色彩科學,會不會形成更多獨特的層次效果或味道氛圍,事實證明個人主觀感覺富士加上徠卡有一加一等於二的威力,只是可惜大部分Leica M鏡完全涵蓋無法33X44中片幅規格,只能用其它較小的尺寸規格拍攝實在美中不足,但用其它片幅或35mm全片幅拍出來的畫面質感呈現出一種柔順的立體層次感細節不銳利但很細密,剛好綜合了富士柔和細緻的平順色彩風格和徠卡透明光亮的立體感覺,是一種特別的味道一種有著豐富古典但豔麗通透的時代感,或許文字難以描述出這樣搭配的風格感覺但看起就是舒服,而且相較於同等級的Hasselblad X1D系列較高的相機鏡頭價格和轉接上使用電子快門的限制,Leica M鏡頭在Fujifilm GFX50SII的上使用整個CP值和操作手感以及切換片幅加上防手震搭配軟片模擬,這樣搭配讓我相信很難再找到這樣的漂亮組合,也是徠卡用久了想換不同方式再突破升級的另類選擇。

 

arrow
arrow

    wangs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