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相信這句話大家都知道也了解更是敗家的好理由。當然作為創作的攝影藝術也一樣,而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特愛用超廣角鏡頭和超大光圈鏡頭,所以這次為找尋更多的創作靈感和動力,我同時用了兩種不同的手法來拍攝,就是用廣角移軸鏡中的Tilt 功能,改變主身平面跟焦平面之間的關係,來控制畫面中的清晰部分,營造出極為誇張的淺景深風格,等於是將超廣角的視角加上超大光圈的景深感覺有趣效果。而紅外線攝影則是用Canon 550D改裝成專拍紅外線的相機,將廣角移軸鏡加上紅外線攝影混搭一起來拍攝一些濕地公園的感覺。
Canon TS-E 17mm F4L移軸鏡簡介:
相信大家都知道都清楚移軸鏡頭的特點,就是可變的主光軸鏡頭可透過 Shift 平移、Tilt 傾斜又或是旋轉,以達至調整透視關係或是畫面中對焦的清晰區域為目的,其實在專業攝影領域,移軸已不算是很特別的技術問題,在4X5、5X7、8X10的大片幅蛇腹相機便可以輕易透過調整蛇腹來控制透視以及景深。但是從Nikon在1962年推出世界第一支 135全片幅的移軸鏡 PC-NIKKOR 35mm F3.5 在當時確是一種重大的突破和進步但只能操作Shift 方向平移,但變化靈活運用方面不能跟現今的移軸 Tilt-Shift 鏡相提並論。一直到1973 年,Canon 終於推出了全世界第一支 支援 Tilt-Shift 同時移位的TS 35mm f/2.8 SSC,讓135全片幅的相機可以像大片幅蛇腹相機輕易透過調整 Tilt-Shift 移軸來達到控制透視和景深的效果,而且Canon在進入AF EOS的時代後,更推出了 3 支首次支援電子光圈控制的 TS-E 移軸鏡,分別為 TS-E 24mm f/3.5L、TS-E 45mm f/2.8 及 TS-E 90mm。之後更推出了TS-E 17mm F4L以及更新的TS-E 24mm f/3.5L ll代、TS-E 50mm f/2.8L 及 TS-E 90mmf/2.8L和最長的TS-E 135mmf/4L,讓移軸鏡陣容從超廣角鏡頭到標準鏡頭一直到望遠鏡頭全部到位十分壯觀。
Canon TS-E 17mm F4L移軸鏡使用:
之前有分別使用Canon TS-E 17mm F4L廣角移軸鏡拍攝和單獨使用紅外線攝影創作,兩者混合在一起使用到是第一次,不過想很簡單實際做卻不是那樣容易,首先使用紅外線攝影相機我以前都是用EFS 10-18mm拍攝,可以直接縮光圈拍攝用景深來涵蓋對焦點,但TS-E 17mm F4L是手動鏡頭要手動對焦外再加上要使用Tilt移軸功能來控制景深對焦點十分難對準因為要有淺景深效果需用最大的f4光圈,而這台阿公級的Canon 550D紅外線的相機沒有峰值沒有Live View 對焦觀景窗又超暗對到快脫窗了,而且測光只能用猜的因為相機的測光是測可見光的不是測紅外線,所以很容易曝光過度而紅外線相機曝光過度不足畫質會明顯降低,所以我大部分會以M模式以測光數值加一格拍一張和減一格拍一張比較保險,不過有時要調不同的顏色我會拍3至4張做比對,而用RAW檔拍攝好進入PS SC6軟體我會先調整明暗亮之後再用色溫和色調調色,最後再銳化增加顏色飽合度。所以如果要試試看廣角移軸鏡加紅外線攝影測混搭創作拍攝,建議先練一下手動對焦和測光不然很容易有挫折感。
Canon TS-E 17mm F4L移軸鏡技術資料:
技術資料:快門1/15至1/750,光圈f4至f11感光度200度,拍攝DNG檔轉JEPG檔有銳化增加飽和度縮圖200K,全程手持拍攝。拍攝地點:鳥松濕地和大東溼地公園。拍攝時間早上8點至10點左右,建議上午天氣好拍攝效果最好在使用拍攝上建議找有植物、天空、大海、湖水、雲層、建築,六大要素條件的拍攝環境,因為這樣拍攝效果最好在形狀、顏色、光線十分豐富層次細節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