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蝕洞是位於高雄柴山內一個受海水的侵蝕所形成的洞穴,在岩岸地區經過數百萬年的海波拍擊的力道,再加上水中夾帶的沙礫岩石造就這一個天然的奇景像個天然相框似的很有味道也有人覺得它像天燈的形狀,除了海蝕洞旁邊有一個更小的洞穴可以穿越過去有一小小的海灣秘境,有珊瑚礁、沙灘、石頭岩岸和化石岩壁以及漂流木整個很有與世隔純的原始感,另外沿著岩石往上走可看到有一個尖尖的黑色石山峰不大但走上去很陡,也因為這樣造就成的尖型石峰單獨聳立在這彷彿與世隔絕的海天美景,也因為背著大海加上兩邊都是海浪岩石很有一枝獨秀誰與爭鋒的氣勢,是高雄少有離市區很近的原始海邊而且也是柴山阿朗壹的終點。
高雄柴山海蝕洞秘境黑白拍技術資料:
之前有來拍攝過一次但是用彩色拍的,這一次我想試試看不同的方式,所以選擇了用黑白去表現,帶著Leica M-Monochrom Typ 246和福倫達voigtlander vm 10mm f5.6、15mm f4.5以及Leica 28-35-50mm f4三支鏡頭,這樣組合有的朋友可能會覺得奇怪為何同時要帶10mm和15mm,是因為之前有來拍攝是用10mm拍發現太廣不好取景但又覺得21mm不夠寬,只好多帶15mm出去結果只用了10mm和15mm,28-35-50mm f4根本用不到,拍攝技術資料:快門1/15至1/4000光圈f5.6至f22感光度320度至800度,拍攝DNG檔轉JEPG檔無銳化增加飽和度縮圖200K,全程手持拍攝。除了在海蝕洞內光線比較暗使用光圈f5.6和感光度800度外,其它地方都用光圈f22和感光度320度,一開始用15mm拍攝最後回程用10mm拍攝並且靠近岩石海浪製造出動態感,一部分場景並配合連拍拍攝浪花拍打岩岸石頭的瞬間。構圖以前景(岩石、山壁、洞穴)中景(珊瑚石、漂流木、浪花)遠景(天空、大海、雲彩)的層次構圖為主提升空間立體感,另外以亮部曝光為主測光後減一至二格,防止亮部太亮過曝沒有層次尤其是天空和海浪,加上中午的光線很硬所以用軟體調整明暗並且略調對比讓畫面的黑灰白層次更豐富。
高雄柴山海蝕洞秘境黑白拍拍攝過程:
高雄柴山海蝕洞秘境可以說足台灣西部唯一岩岸上最美的祕境,要抵達需騎車開車至柴山大自然,下車後沿著岩石四週長滿植物順勢慢慢往下進入落差有近三層樓的洞穴之中,首先會看到像一個天然相框的海蝕洞,但需注意潮起潮落的海水注意避免相機噴到海水或跌滑撞到受後,一開始我先用15mm拍攝整個海蝕洞和潮汐的海水十分壯觀,再環繞四週拍攝週圍的岩石洞穴,再來才往旁邊的小洞穴穿越過去到秘境海灘,剛走出的位置面對出去也是一個三角型的岩石天然框,取景拍攝非常有遠中近的層次美感,加上拍打上岸的浪花出現一種寧靜之中波濤凶湧的動靜風格,沿著有著化石的岩壁懸崖走向海邊呈現出一大岩壁加上海天一色的視覺衝突感覺,走到中間有顆大岩石兩邊均是岩石山壁搭配浪花、大海、天空、雲層又是一孤立於世的獨特之美,最後往陡峭的山壁很上攀爬(應該有3至4層樓高),終於到這個我夢想找了好久的原始之巔黑色石峰,雖然比之其它名山大小根本唯不足到,但因為其特別的位置在右左兩側都是落差近3至4層樓高的岩石和山壁以及海岸線,讓這座小小黑黑的石峰在此顯的特別耀眼存在背對大海和天空雲彩,好似一根針串起海天一色有著一種寬廣但寂寞有著寧靜之美的台灣海峽。這個時候我才換上10mm用130度的超寬廣視角記錄下我心中的悸動,久久不能自己而一且一再儘可能的往上下左右移動嚐試更多的可能。
高雄柴山海蝕洞秘境黑白拍注意事項:
建議下午4至5點時間去就可以,可直接將車停在柴山海角咖啡前,走約百公尺左右就能見到海蝕洞。機車上不要放吃的會有彌猴去翻,假日人會非常多建議平日前往避免拍照等很久(我是中午去所以幾乎沒人很幸運,但超級熱熱到爆)。傍晚可以欣賞夕陽之美前往探訪要留意天氣、潮汐等現埸條件,下雨天踩在石頭岩石上較濕滑,建議雨天別去最好穿長袖、長褲、溯溪鞋或步鞋。一定要帶飲用水毛巾才不會中暑,不用帶三腳架相信我不方便用。建議結伴同行可彼此照應比較安全。這裡真的非常偏僻而且還有漲退潮的問題,想去拍照的同好朋友,自身的安全要注意在沿海岸線踏著礁石移動,注意礁石尖銳最好戴手套保護手在石頭間走跳要隨時注意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