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度是科學、色調是美術學、通透立體感是玄學、攝影是勤奮好學
年輕的時候看過很多攝影的書籍閱讀了一屁股的理論、包括一些圖表數據之類的,隨著年紀大了以後,幾乎都忘了,有時候在寫一些文章的時候都還要上網複習一下,但是老實說不知道是年紀大了,我發現有一些數據數字術語的部分,在實際拍攝上其實用途不大,為什麼?因為在實際拍攝時,一些數字數據的東西其實是沒有直接性的幫助,最多給你參考,就譬如說像一些解像力的數字,其實都是在實驗室裡面做的,在實際拍攝上很難遇到如此完美的拍攝條件,又或者是測光的數據在實驗室做的,在實際上測光的環境上,亮度暗度光差所表現出來的數字數據,最終還是必須要靠攝影者自己的判斷,找出最適合的曝光數值,另外還有一些所謂的光線構圖決定性的瞬間,其實這些都一樣在書上其實就是理論,,實際拍攝才是變成是作品,所以我覺得看理論的東西是必須因為它是個基礎,但是如果太沉溺於理論數字數據術語的部分,其實很容易會被侷限住,也不一定拍不出更好的作品,因為更好的作品不是出現在數據數字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攝影者對於周遭人事物的感覺觀察上,而這篇文則是要再細化描述,光和通透度立體感的表現和掌握,以下評論無任何科學數據或實驗室資料,完全是個人不嚴謹的看法心得,完全不專業若有疏漏錯誤請前輩先進指導更正。
通透度我的理解是這樣其實就是一種色調上比較剔透比較亮的質感,你會感覺很銳但不利,彷彿在顏色上打上一層蠟讓色調更有層次更豐富,也可以說更自然耐看簡單的說看起來就是很舒服,這個其實就是我對通透度的理解,至於立體感我個人認為立體感其實就是一種讓2D的畫面變成3D的感覺,簡單地說就是看靜態畫面的時候裡面的東西彷彿有跳出來的感覺,或是很能凸顯那你看起來很有臨埸感,彷彿可以觸摸得的意思,誇張的說如果是拍食物好像聞到味道的感覺,之前有去東港拍攝過鮪魚季有朋友告訴我看到我的照片彷彿能夠聞到魚腥味,我覺得這個就是像是立體感的具體描述,簡單地說也可以換個說法就是讓你容易的身歷其境感受到攝影者當下拍攝到的環境,這個是我對立體感的理解,所以通透度跟立體感可能有的人還是每一個人的理解其實都是很主觀的,但照片騙不了人你看到照片的時候那一種晶瑩剔透或是立體通透的感覺是真的騙不了人。以下以1.明暗、2.反差、3.逆光、4.反射四個個人常用的方式給同好朋友参考。
1.明暗:明暗光影的差異其實很容易製造出立體感還有通透度的感覺,其實我蠻常用這個方式,而這類方式常和顏色一起,不過當然必須學會觀察,有時候甚至會結合鏡頭本身的暗角,再加上採光的方式去選擇適合的拍攝物體,來營造出使用明暗層次塑造出來的通透立體感。以下的照片是在鳳山雙慈宮,早上天氣很好光線很强,斜射光留下許多明暗光影,通過明暗光影的差異,來營造出畫面的通透立體感。使用器材Voigtlander 50mm f1.0、Fujifilm GFX50SII、iso100,快門1/2000至1/16000。
2.反差:反差我覺得應該是畫面的對比感覺,不似如前面的明暗光影的差異,像是顏色色調形狀可以容易製造出畫面的通透立體感,例如兩種或多種不同的顏色和製造出的反差效果很容易引起視覺上反差,也可以帶出一些立體通透感的味道。以下的照片是在東港鮪魚季在東港魚港拍攝卸魚貨的情形,天氣很好光線很强,我看見除了鮪魚銀黑色調之外,還有工人的衣服二輪車的顏色色調形狀,來營造出畫面的通透立體感。使用器材Nikon ZF、Noctilux 50mm f0.95、iso100,快門1/1000至1/8000。
3.逆光:逆光字面上的意思很容易解釋,其實就是拍攝的人事物主題,遇到有逆光的環境情況,可以製造出剔透或者可以說是半透明的立體通透感,這種最容易常見而且容易察覺,我常常使用在一些拍攝街景或者是一些花草植物之類,在逆光的襯托之下拍攝的主題很容易就會有十足的立體通透感,而且是容易察覺容易拍攝出來的。以下的照片是在鳥松濕地拍的早晨的光線,在逆光的情形情形之下,綠色的植物質感,呈現出晶瑩剔透的立體通透感,使用器材Nikon ZF、Noctilux 75mm f1.25、iso100,快門1/125至1/1000。
4.反射:反射我覺得簡單的說就是拍攝主體的光線,是一種進階的光線,簡單的說就不是不管是人造的光源或者是太陽光,不是直接照在拍攝的主題上而是經過其他物體反射後所展現出的層次渲染的感覺,而這種這種感覺或者是說這種立體感通透度最容易出現,在像是一些金屬玻璃塑膠或有油水液體潮溼的環境容易反射攝影主題,然後造成多角度的光線漫射,形成一種亮麗的通透立體感!以下的照片是在前鎮魚市埸拍的早晨的光線,在有水潮溼的環境的情形之下,魚獲魚港環境,呈現出渲染的立體通透感,使用器材Leica M10R、Noctilux 50m f0.95和Voigtlander 12mm f5.6、iso100,快門1/250至1/2000。
前面講這麼多其實要說的就是有理論基礎以後要善用,或是善於觀察觀察,實際運用才有用處,最近說到用jepg或DNG拍攝,其實這也是一種創作的工具選擇沒有好壞只有喜歡跟不喜歡,但如果在數據術語上拍攝DNG檔一定是能夠掌握的層次還有色調的部分會更加豐富,但其實原有的相機鏡頭提供的一些主觀的條件可以拍攝出所謂的通透立體感之外,另外一個其實很重要的就是光線,如果能夠掌握好光線其實有時候甚至比用萊卡還來得更有效果,而且這個跟後製的調適也略有關係,可以說就可純粹就是你對相機鏡頭的掌握度以外,還有就是對光線的觀察,使用也牽涉到曝光的部分,然後結合後製調色的部分去完成建構出漂亮的立體感和通透度,聽起來是有一點玄學,但我個人實際的經驗感覺上這個地方其實很重要!
有關於光的部分之前有專程寫了一篇文章但是限於腦力有限只能夠很粗淺地將自己的感覺描述出來,老實說不是很專業,而這次說通透度和立體感的時候,就有同好朋友問這是什麼這個要怎麼拍出來?其實每支鏡頭或是相機其實都有一個或是一些最適合最容易表現的地方,在使用上其實搭配上都必須多花心思去研究,拍完相片後其實我會建議在電腦上面,看不要只傳到手機上看,因為其實有時候在手機上,在社群網路上有時候沒有辦法看得很仔細,自己拍攝出來的感覺我覺得放在電腦螢幕上的話,其實很容易看得出來一些在拍攝過程中或者是調色上觀察上的一些地方,都可以顯現出來會很明顯,並且可以回想快速的累積的經驗值,讓你在遇到一樣的東西或者是不一樣的人事時地物,也可以長快速掌握出各種的訣竅或者是方法可以在不同的環境一樣可以拍攝出漂亮的作品,而不是面對漂亮的題材而失去拍攝的機會或者是拍的不好。其實看電腦螢幕的照片有點在複習的感覺,所以除非是天才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是在經驗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