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集、墟市最早是位於鄉村地區的一種週期性商品交易地點,通常數日或每週開市一次,商販和居民趕往市集交易,有的地方稱為趕集,有的則稱為趁墟。 最早市集是地區性的,買賣雙方都以附近村民為主,貨品主要是日常必需品居多,或是一些外地商販收購農特產品,由於歷史變遷,現在多已不再稱爲「墟」,在上世紀50年代之後,因社會進步習慣改變許多地方逐漸市鎮化,市集多已演變成商住混合區性質已與傳統的墟市相差甚遠,形態上也完全不同。而文化創意產業,或稱文化及創意產業,簡稱文創產業,最早由中華民國行政院於2002年5月依照,〈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的子計畫「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計畫」所確定。文化創意產業為臺灣官方定名,而現在市集和文創的意思現在常被組合成文創市集,在台灣逐漸的流行,也成為許多年輕人和新創品牌的發表展示的地方。
前面提到市集和文創現在常被組合成文創市集,在台灣各地的都市逐漸的流行,而高雄也是這幾年印象中是從駁二藝術特區開始,最早是配合一些大型活動設立附屬的市集,一開始大部分都在大義倉庫群舉辦,之後才在大勇倉庫群和蓬莱倉庫群舉辦,而且一個月大概一埸,現在則另外在海洋音樂中心、王氏昆仲公園、美術館、凹子底公園、愛河、美麗島 ....等等許多地點舉辦,而且從配合一些大型活動設立附屬的市集,現在已經轉變成獨立的主題市集加上一些手工藝品和表演...等等,之後就常常冠上文創市集之名,但現在大部分的這類市集,其實有一半都是販售吃喝食物的餐車或攤位,常常伴隨油煙料理的聲音,除了吵雜也其實有些名不符實,而純文創市集現在真的不多,但在高雄一直以來在美術館舉辦的市集,都是販售吃喝食物的餐車或攤位比較少,都是一些不需要現埸烹調的點心飲品之類居多,加上比較有質感和主題的市集,逛起來超舒服。
高雄這類市集最早從駁二藝術特區開始,而且埸次不多時間不固定,從不定期的一個月可能只有一或二埸在假日舉辦,到現在已經是每星期假日都舉辦,而且大義倉庫群舉辦以及大勇倉庫群和蓬莱倉庫群都有舉辦,可以說有些泛濫而且大同小異,老實說只要去幾次就有些厭倦了,因為攤商都差不多,說實在有點爛了變成觀光客在去的,但美術館舉辦的文創市集則很少,大概一二個月才有一埸,而且從商品、場地、佈置、主題質感都很好,尤其是在美術館正門的山坡草地環境很棒,所以只要美術館舉辦的文創市集,只要有時間我一定去逛逛消費拍照,而且大都是高雄人在逛,像這次販售點心飲品攤位不多,可能不到五分之一,大多是手工藝品、衣服、飾品、舊物之類,整體的文青氣氖十足,加上各攤位會精心佈置,可以說是品質極佳的市集,也是我常常來的市集,但是夏天的市集都下午2-3點開始,冬天的市集都下午1點就開始,我都2-3點左右去光線最棒。
這次只帶Voigtlander 50mm f1.0、中一SpeedMaster 90mm f1.5、Fujifilm GFX50SII,一機兩鏡的簡單組合,以感光度100搭配光圈先決模式,以亮部曝光為主,再以軟體加亮暗部,而且50mm f1.0、90mm f1.5搭配Fujifilm GFX50SII,暗角很明顯,所以在找主題取景時,儘量有反差大和光線的質感,再使用f1.0或1.5全開光圈拍攝,將暗角隐藏在光影和淺景深之中,用清晰將主題從磨糊裡拉出來,再軟體上除了加亮暗部之外,並且銳利化加強立體感,塑造出整體的通透質感,簡單的說就是利用明暗的光影和大光圈淺景深,來掩蓋缺點發揮優點,讓主題更生動,用近距離特寫、中距離埸物,遠距離連人帶景去記錄不同的視覺感受,並且移動在不同角度觀察有fu的畫面味道,而這次的市集是在美術館正門的山坡草地環境很棒,除了有高低起伏之外,綠樹青草的環境十分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