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會攝影探訪神像雕刻店其實是一個意外,本來是要去拍黃昏市埸結果到現埸光線不對,就想去拍夕陽海邊好了拍好了,結果去的路上看到了這家神像雕刻店停了下來,心想進去看看是否可以拍攝,而師父很客氣說可以拍攝,而且進去後反而意外發現這家店有用機器雕刻,據師父說立體佛像雕刻機最多可一次進行八尊神像的切割雕刻,老實說第一次看到機器雕刻感覺很特別,除了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可以看到全手工的神像雕刻店,外面看到的店大部分都是由機器製造居多,但用機器雕刻我確是第一次看到,因為手工製造時間長,價格也比機器製造的要高一點,而機器製造的雕刻品,雖然時間快、便宜,可惜沒有手工來的細膩。所以現在許多雕刻店先用機器雕刻大面積局部,細節的部分仍由師傅接手後續的精修研磨彩繪。
這次看到的立體佛像雕刻機最多可一次進行八尊神像的切割,上機臺後根據圖像設定,約一天半的時間就能完成粗坯;但手工雕刻在裝飾前每尊就需要五到七天的時間,整個流程與儀式如下:
1、開斧:選定好良辰即日,敬備四果,祭天祈禱,再用紅布覆蓋
2、粗胚、細胚: 從腳部、身體、頭部依次動刀,完成白身神像。細胚是將粗胚所刻的輪廓外型加以細緻化的過程
3、入寶:將具入神象徵器物,填裝在神明背後的小靈洞
4、修光:把粗型的神像再加以修整,讓線條流順
5、粉刷:因木頭有毛細孔,故以黃土溶於水膠覆蓋上,再用砂紙磨細
6、線雕:在神像上勾勒圖案,讓神像作品更為精緻
7、畫色:將神像上色
8、開臉:臉部之完成,包括安裝頭飾、鬍子、珠寶等
雖然已有機器雕刻的技術,師傅只需接手後續的研磨彩繪,但還是有承接手工雕刻的業務,因為雕刻師父必須同時擁有民俗信仰知識、木雕和繪畫能力,得先自行完成機器雕刻的每一個步驟,才能面對市場的客製化需求。況且匠師們對神明的誠心,是機械雕刻無法取代的部分,所以機械雕刻和手工雕刻並存互補是需要而且必須的。
這次意外拍攝神像雕刻店,也意外了解和見識到機器雕刻的技術,尤其是立體佛像雕刻機的操作更是讓我大開眼界之外也拍攝了一些畫面,因為本來是要去拍黃昏市埸加上可能去拍夕陽海邊,所以這次帶了Leica M10R和Voigtlander 10mm f5.6、Konica M-Hexanon 21-35mm F3.4-4、Leica Noctilux 50mm f1.0、Leica Summilux 75mm f1.4,一機四鏡結果在這全部都用上了,幸好有帶了這些相機鏡頭,一方面是地點很暗M10R可以勉强上ISO1600,二方面是所有的鏡頭都用上了而且呈現出不同的視角感覺。先用50mm f1.0補捉師父和機械的操控尤其是木屑飛舞更是生動,之後用了10mm f5.6拍攝全部的埸合全景很有氣勢,並且近距離的靠近師父和機械構成一種不同的透視感受,接著用21-35mm F3.4-4拍攝局部的神像、工廠、器具、師父的畫面,最後用75mm f1.4拍攝師父和機械以及鑽頭運轉的木屑四溢的特寫角度和架上、角落、桌上的未完成的排排站神像群,雖然光線環境很惡劣,但花些心思時間仍然拍攝到一些不錯的畫面,特別是用10mm f5.6呈現出師父和機械的互動十分有fu,一直拍到師父休息才停手,很久没遇到這類主題性强的題材了。技術資料:拍攝相機Leica M10R、A模式光圈先決快門1/8至1/500光圈f1.0至f5.6感光度800至1600度,拍攝DNG檔轉JEPG檔有銳化增加飽和度縮圖200K,全程手持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