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半年前入手了Sony A73來配合Leica M10R或M9P拍攝,更準確的是來轉接Leica M鏡和其它品牌的測距式鏡頭,因為手上仍然是M鏡居多,在之前賣掉Sony a7r2之後一直用GFX和Leica M10R、M9P使用上沒什麼問題,有些場合仍需要無反單眼相機比較方便,所以反而變成沒有無反相機可以使用的情形,所以手入了Sony A73因為考慮搭配老鏡和高感度的需求,結果搭配老鏡和高感度的需求都没問題,但是層次細緻度因為2400萬畫素而有些不大夠,也可能用M10R和GFX習慣了,對這方面要求比較高,所以最後將Sony A73賣給朋友又再一次回到原點,但這次仍然是老問題需要一台無反單眼相機比較方便,為了避免上次的情形所以直接不考慮2400萬畫素的相機,以4000萬畫素以上來考慮,而且不想花太多費用以二手為主,考慮Nikon z7一代、Nikon z7二代和Sony a7r3、a7r4來選擇,最後因為突發情形決定入手Sony a7r3,以下評論無任何科學數據或實驗室資料,完全是個人不嚴謹的看法心得,完全不專業若有疏漏錯誤請前輩先進指導更正。
前面提到因為Sony A73的2400萬畫素層次細緻度不夠,所以這次只鎖定4000萬畫素以上的二手無反單眼相機來考慮,所以考慮Nikon z7一代、Nikon z7二代和Sony a7r3、a7r4來選擇,首先Nikon z7一代便宜但需另購XQD記憶卡續卡機又多了花費算起來和Nikon z7二代差不了多少所以不考慮,而Nikon z7二代本來是我最喜歡的,一、是没用過很好奇它的效果,二、是根據網路資料z7二代的層次細緻度轉接Leica似乎比Sony a7r3或a73好,原本決定好了大約六萬左右的二手公司貨Nikon z7二代,本來準備入手突然出現了三萬多一點的Sony A7R3,我馬上轉向考慮Sony A7R3,雖然快門數有些多但整體品項不錯加上配件齊全又是公司貨,因為之前入手Sony A73時對Sony A7R3也做了許多研究了解其特性,2017年上市的Sony A7R3雖然有些久了但各種規格仍然不錯,加上手上Sony 有現成的轉接環不用另行購買,所以面對如此CP值高的Sony A7R3沒想太久就入手了,可以說目前的Sony a73和a7r3系列二手價十分超值,比起Canon和Nikon同等級或接近等級都至少便宜二至三成。
一連幾天下來用Sony A7R3試了好幾支Leica和其它單眼鏡頭,Sony A7R3的層次細緻度明顯比Sony A73好上一些,也幸好這次選擇了Sony A7R3,真心覺得Sony A7系列不愧是百搭之王正宗北港香爐,轉接十分方便不只測距式鏡頭好用,轉接單眼鏡頭也非常好用,可以說百搭之王,也不枉我從Sony A72、Sony A7R2、Sony A7S2一路用來的心得,或許Sony A7系列不是任何方面都是最好的無反單眼相機,但我確定它是最好上手最百搭的相機,這也是Sony收購美樂達之後,一系列的策略操成功造就了現在的成功,早期Sony為了力推A7無反相機系列,也因為配件和鏡頭剛開始並不齊全,所以選擇和ZEISS合作推出專屬E接環的蔡司鏡頭系列,並且開放鏡頭卡口專利,最大化的讓其它副廠開發配件和鏡頭,力求讓剛起步的A7無反相機系列能夠更方便,也造成了市面上Sony A7無反相機系列是副廠開發配件和鏡頭最多選擇性最多的,相較於Nikon和Canon推出無反相機完全不開放鏡頭卡口專利,在過了數年之後整個無反相機市埸的第一名已經被Sony給奪走了,所以有時候方便性和多選擇性反而是用家最在乎的。
Sony a7r3光線充足的時候曝光正常細節質感相當不錯,但光線不足的時候使用高感光度感覺上超過800 就有些細節質感對比下降的感覺和之前使用的a73不同,a73相對在可用高感光度上比較好,個人感覺在1600 還可以接受,不過在低感度細節層次上就明顯沒有a7r3好,尤其是在100至400這個區域內,所以兩者有所不同尤其是局部放大裁切時更明顯。這些天密集使用了才發現ISO50和1/8000秒在使用上靈活性大增,尤其是用一些F1.2、F1.0、F0.95的超大光圈鏡頭更明顯,而且整體操作手感非常順手,除了選單不熟需要再習慣之外。不過因為螢幕標準模式有些不夠清晰設定成加強比較好手動對焦,另外翻轉螢幕在低角度和仰望拍攝十分方便,唯獨螢幕畫素太低只能看看構圖和基本光線再細微的部分就不大行了,最後是調色一開始依用Leica和GFX的想法習慣去調發現太暗,所以調亮一點並增加些飽和度,看起來就順眼多了,所以基本上不同的相機其實要有不同的調色方式,想用Sony的相機調出Leica的顏色無異緣木求魚,不如找出自己最習慣的颜色層次還比較實際。